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高密惠源盲人按摩开业了!欢迎大家的光临!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OretHemeOrefe 发表于 2012-4-6 17: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惠源盲人推拿开业了!大家好,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高密惠源盲人推拿开业了!店面地址位于小王庄桥西200米路南,我们真诚欢迎大家的光临 !
      本店按摩技师严伟专业院校毕业,先后在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工作,有10多年的临床经验,店内环境优雅、设施完备,我们真诚欢迎有需要的朋友的光临!

26

主题

-26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xinwaihuiB2 发表于 2012-4-7 0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按摩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经络、脏腑损伤疾患的一门科学。历史上称为疡医、金镞、正体、正骨科等。在祖国医学中,中医按摩学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和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21

主题

-2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淄博吧CEO 发表于 2012-4-7 07: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开始起便是由生产所决定的。中医按摩学的起源与形成,也与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关。距今一百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便依靠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用原始的劳动工具,有限的劳动经验,简单的劳动互助,来对付自然界的各种灾难,抗击猛兽的频繁侵袭,以获取必要的食物,同时也相应地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原始社会的早期,人们大都住在洞穴或窝棚里,以避风雨寒暑,防备猛兽虫蛇,这是人类最早的预防外伤措施。但人类在与毒蛇、猛兽搏斗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时,也常常发生外伤。原始人就在损伤疼痛、肿胀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痛苦。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摸索出一些能医治损伤性疾病的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治伤手法,如对伤口用泥土、树叶、草茎等进行涂裹,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22

主题

-2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冰淇林 发表于 2012-4-7 11: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在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疡医”,就是负责“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的治疗。这里所说的“金疡”,即“金创”。指由金属器刃损伤肢体所致创伤;“折疡”概括了击、堕、跌、扑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其治疗办法也比较丰富,除内服中药外,还有敷药(祝药)和手术(刮痧)等治疗措施。那时虽无按摩专著,但在同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几本医学文献中都有记载这方面的内容。如《内经》中,就有对跌打损伤的症状、诊断和治疗的论述。《神农本草经》收集的“主金创,续绝筋骨伤”药物达数十种之多。《金贵要略》载有治“金疮”的王不留行散及治马堕及一些筋骨损伤方。可见当时按摩学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内经》是我国医学文献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基本理论。《灵枢·经水篇》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骨度篇》通过体表测量人体骨骼的长短、大小、广狭,按头颅、躯干、四肢各部折量出一定的标准分寸。《灵枢·经筋篇》论述了附属于一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由于解剖学、生理学的发展,也就促使了按摩学的发展。《素问·缪刺论篇》论述:“人有堕坠,恶血留内,……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素问》阐发的“气伤痛,形伤肿”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理论,一直指导着按摩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灵枢·刺节真邪篇》记载“骨蚀”的病名病因及其病机,均类似现代医学的无菌性骨坏死。《素问·痿论》还分别论述了痿、脉痿、筋痪、肉痿、骨痿等肢体畸形的病因、病理、辨证和治疗。《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说明痿症引起肢体一部分筋肉瘫痪松弛,另一部分筋肉痉挛、缩短,继而可引起关节畸形。在治疗上,已广泛采用针灸、熨贴、按摩和药物等方法。此外,《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足则为痿为,”主张采用运动锻炼的方法治疗足部“痿”(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行走不便的疾病),为后世按摩动静结合的功能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

主题

-1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fenglingling20 发表于 2012-4-7 16: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摩适应:
      1. 适用于一切筋伤及慢性劳损性筋伤而无皮肤破损及筋断裂的患者。
      2. 适用于骨关节有错落不合缝的患者。
      3. 适用于急性筋伤后或因治疗不当而引起关节僵直的患者。
      4. 适用于骨折、脱位后期关节僵直及筋脉肌肉萎缩的患者。
      5. 适用于因骨性关节病及痹而引起的肢体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的患者。
 按摩禁忌:
      1. 诊断上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症状的病人。
      2. 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
      3. 可疑或已经明确诊断有骨关节或软组织肿瘤的患者。
      4. 骨关节结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骨病患者。
      5. 有严重心、脑、肺疾患的患者。
      6. 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7. 按摩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的患者。
      8. 妊娠3个月左右的孕妇。
      9. 有传染病的患者。
      10.精神病疾患,又不能和医者合作的患者。

20

主题

-2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suen 发表于 2012-4-7 20: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拿手法,是操作者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刺激治疗部位和活动患者肢体的规范化技巧动作。由于刺激方式、强度、日期和活动肢体方式的不同,形成了许多动作和操作方法均不同的基本手法,并在此基础上由两个以上基本手法组合成复合手法(如按揉法、推摩法等),或由一连串动作组合而成、有其操作常规(或程序)的复式操作法等等。推拿治疗是以手法操作为主的一种特殊疗法,作为其特色标志之一的学术流派,更以其师承及临证体验的不同而造就各自手法上鲜明的个性。因此,推拿手法之多竟达百种以上。其中既不乏可单独应用而成为有其适应证治范围的单一推拿疗法,也有融合变通后形成一套常规操作程度的复式推拿疗法;有些手法经一定的训练后即可掌握,而有的则需有相当程度的功法基础(如内功推拿等)和临证体验之后才能得心应手。推拿的常用基本手法大致可分为按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捏拿类、捶振类和活动关节类等六大类。

24

主题

-24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雪杰玉 发表于 2012-4-8 01: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按压类手法        按压类手法是以按压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

21

主题

-2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济南整形APH 发表于 2012-4-8 06: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摆动类手法  
      摆动类手法是通过腕部有节奏的摆动,使压力轻重交替地呈脉冲式持续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包括有一指禅推法、衮法、缠法、滚法等。  
      1、一指禅推法:术者将拇指的指端、指腹或桡侧偏峰置于体表,运用腕部的来回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使压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每分钟摆动一般为120-160次。本法接触面小,深透力强,可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穴位上。  
      2、衮法:将手部各掌指关节略为屈曲,以掌背近小指侧部贴于治疗部位上,然后有节奏地作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协同动作,使贴于治疗部位上的掌背部分作来回滚动。每分钟摆动一般为120-160次。本法多用于颈项、腰背及四肢部。  
      3、缠法:动作与一指禅推法相同,但摆动速度较快,每分钟达200次左右,有较强的消散作用。  
      4、滚法:术者手握空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置于治疗部位上,腕关节作小幅度的屈伸,使接触治疗部位的指间关节来回滚动。本法适用于除颜面部外的各个部位。

27

主题

-27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摄像机1 发表于 2012-4-8 10: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摩擦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是以在肌肤表面摩擦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类手法。其中,有些手法是使之摩擦发热,有些手法是推动气血,有些手法则是以摩擦的形式揉搓肌肤。摩擦发热的手法,主要是擦法,适用于胸腹、四肢、腰背部;推动气血的手法有摩法、开法、合法、推法、运法、刮法等,适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部;揉搓肌肤的手法有搓法、勒法、抹法、扫散法等,适用于四肢或头面等部。  
      1、擦法:术者将手掌紧贴于皮肤表面,稍用力作来回直线摩擦,使其局部发热。用全掌着力摩擦的,称为“掌擦法”,适用于胸胁及腹部;用大鱼际着力摩擦的,称为“鱼际擦法”,适用于四肢部;用小鱼际着力摩擦时,称为“侧擦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千金要方》中“老子按摩法”所说的“掘法”,即是用两手拳背在脊柱两傍施行的擦法。  
      2、摩法:术者以手掌面或手指指腹置于体表上,作轻缓的盘旋摩动。用手掌面摩动的,称为“掌摩法”;用手指指腹摩动的,称为“指摩法”。摩法主要适用于胸胁及腹部。古代施行摩法时,常根据病情涂抹各种药膏,称为“膏摩”法。  
      3、分法与合法:分法又称“开法”;合法又称“和法”。前者是术者用两手拇指指腹或手掌,在体表上的某一处向其两侧分开推动,后者是术者用两手拇指指腹或手掌,在体表治疗部位上分别从两侧向中间合拢。分法,有疏散气血之意;合法,是聚合气血之义。这些手法主要应用于小儿的临床推拿治疗。  
      4、推法:用手掌或手指指腹置于治疗部位上,向前作单方向移动。推法类似擦法,但擦法是用力来回摩擦,要求达到局发热;推法则是轻快柔和地单向推动,操作时虽连续不断,但在手返回推出起点时,不能在体表上摩擦,其意是推动气血行进,不要求局部发热。作直线推动的称“直推法”、“平推法”,作回旋推动的称“旋推法”。有些小儿推拿书籍中所描述的“运法”,如运太阳、运八卦,即是旋推法。推法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5、指法与刮法:都是用手指指腹面掠擦治疗部位。轻快地掠擦称“指法”,较重地掠擦称“刮法”。刮法,还可用光滑竹片边缘掠擦治疗部位。指法与刮法,主要适用于胸背和四肢部。  
      6、搓法: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轻轻地作快速来回搓揉。适用于四肢及胁肋部。  
      7、勒法:用食指、中指略屈曲挟住手指或足趾的根部,迅速地滑出指(趾)端。  
      8、抹法:用拇指指腹或手掌面紧贴于体表上,略用力,缓慢地作上下、左右往返移动。多用于头部、颈项及胸腹部。  
      9、扫散法:用拇指桡侧面及其余四指指端,同时贴于头颞部,稍用力向耳后作快速来回抹动。常用于头痛、头胀、高血压等疾患。

39

主题

-3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blackside 发表于 2012-4-8 15: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捏拿类手法  
      捏拿类手法是以挤压提捏肌肤的方法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这类手法有拿法、捏法、挤法、拧法、扭法、提法、挪法、扯法、弹法、抓法、捻法等。捏拿类手法是刺激较强的手法。  
      1、拿法:术者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对合紧挟治疗部位并将其肌肤提起。适用于肩背及四肢部。捏法、挤法、拧法、扭法、扯法、提法及挪法都是与拿法动作相似的手法。“捏法”是用拇指与食指或拇指与食指、中指挤捏肌肤。“挤法”、“拧法”、“扭法”、“扯法”的动作大同小异,是用拇指末节指面和食指中节的桡侧面,或将食指、中指略屈曲,用其中节挟住肌肤,提起扭转。“提法”是在拿法、捏法、挤法、拧法、扭法的操作过程中,把挟住的肌肤再用力往上牵拉。“挪法”是把手掌摊平,置于治疗部位上,然后如握拳状将该部位的肌肤提起片刻,再放开手掌稍向前移,如此不断地向前提捏、放开进行操作。  
      2、弹法:即术者用力提捏肌肤后,迅速放开,使肌肤恢复原状,适用于肌肉丰厚处。另一种操作方法是将中指屈曲,中指甲置于拇指面成环状,然后将中指迅速弹出,击打患处,亦称弹法。  
      3、捻法:用拇指的指腹及食指桡侧面挟住治疗部位,如捻线状来回捻揉。多施用于指、趾处。  
      4、抓法:五指分开,满掌拿捏治疗部位,着力点在五指之端。常用于头顶部及肌肉丰厚处。以掌统握者,称为“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