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二十四孝批判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平型关人2 发表于 2014-8-27 12: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经·二十四孝批判
  前言
  我为什么批判《孝经》和《二十四孝》
  决定批判《孝经》和《二十四孝》是受2012年《湖南日报》8月8日一篇报道的触动。该报道称:湖南省溆浦县委组织部出台文件明确规定,凡有不孝父母、不教子女、不讲公德、不善待家人、不团结邻里、不诚实守信等9种情形之一的,一经查实,不能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据了解,溆浦县目前已有125人因品行不端,民主测评赞成票没有超过50%,未能“过关”成为预备党员。
  一石激起千层浪,仅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这篇报道就被湖南在线、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等180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并引起了网友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此文也热在了我的单位。我和我的同事也就此展开了激烈讨论。一部分同事基本持赞成的态度,另一部分同事却表示异议。我不仅反对,还把它看作是一场荒唐的闹剧。
  我的理由有三:一是加入中国[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的条件,应由中国[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的代表大会来定,一个县级党组织部门没有权力修改制定加入中国[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有条件,溆浦县委组织部的作法是一种严重违纪的行为,为严肃党纪计,中纪委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孝敬不孝父母,与远大的共产主义远大革命理想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他可能不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也可能是一个极端反对共产主义热爱资本主义的人,他还可能是一个汉奸,一个贪官,一个强奸犯,一个拦路抢劫分子,怎么能把“孝”定为入党的条件呢??三是孝文化在我中华民族由来已久,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继承,内容庞杂,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例,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背叛了自己阶级的,许多行为都与父母对他们的希望相反,如用某些孝的标准来衡量,就很难断定他们是不是孝顺父母的。比如同志,他于15岁在父母健在的情况下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道路,直到逝世也没有回过家乡一次。按照“父母在,不远游”的标准,他是不是孝子呢??
  我的观点被多数同事所接受,也有个别同事说我观点偏激的,有同事建议我读一下《孝经》和《二十四孝》。在我的家里正好一本《孝经·二十四孝注解》那是几年前一位朋友赠送我的,因无兴趣一直未读,现在正好找来读它。
  读《孝经·二十四孝注解》时,我脑子里一直浮现着这样一些问题:孔子的孝道为什么能维护封建制度两千多年,却救不了一个封建王朝??孔子孝道的实质是什么,孝道的理论试图解决什么问题??孔子也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治世理论吗??带着一连串这样的问题读《孝经》和《二十四孝》在我是前所未有的。我读得很投入,也很兴奋,并且感觉读明白了许多道理。一段时间后,我向我朋友宣布,我要批判《孝经》及《二十四孝》!!朋友们惊呆了:什么,你要批判《孝经》和《二十四孝》??不可!!有的朋友甚至说,即使你批判对了,也不能批判,因为你批判了,别人也会批判。中国人现在道德滑坡,就是因为批孝,不能再批了。而我批判《孝经》和《二十四孝》的目的,恰恰是要人们批判它的。因为“批判”一词在我眼里,并不是被一些人误解的“批判”。 长期以来,一些人对批判一词误解太深了,一说批判,就误以为要批斗,批倒、批臭;一说批判,就误以为要全盘否定;甚至一听到批判,就把批判与污蔑、谩骂联系在一起。“批判”一词,在他们心中是贬义的,而不是褒义的。于是一听到批判,就吃惊,就愤恨,就还之以污蔑和谩骂,甚至于出现更加荒诞的语言和行为。他们不会想到,“批判”一词没有一点儿他们所理解的那些意思,
  批判意即判断,评论,评断。作为一种思绪方法,批判是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而又敏捷的日常性思维的。作为求证真理的一种方法,批判是对真理和荒谬作实事求是的辨析。作为一种对事物的态度,是一种不迷信,不盲从,认真辨析真理而遵从之的科学态度。     
  批判的反意词就是盲从。盲从是什么状态呢??我们山西有个作家赵树理,在他的小说《李有才板话》里一个叫得贵的人物,可以说是盲从的典型。他对另一个人物恒元就盲从得可以。在小说里,赵树理是这样描述得贵的:
  恒元说个“长”, 得贵说“不短”;
  恒元说个“方”, 得贵说“不圆”;
  恒元说“沙锅能捣蒜”,得贵就说“打不烂”;
  恒元说“公鸡能下蛋”, 得贵就说“亲眼见”。
  从得贵的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盲从者不辨析真理和荒谬,对人对事,只会迷信,不作思考。盲从者不善于质疑辨析,严格推断,其思维缺少机智灵气。
  批判一词实际上充满了智慧的光辉。批判《孝经》和《二十四孝》实际上就是以智慧的眼光,而不是以愚昧的眼光看待中华孝文化。
  在批判它们之前,我想说一下我眼中的孔子和我的批孔经历。
  我知道孔子是在少年时代。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孔圣人是读书人的祖师爷,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我十多岁时知道父亲说的孔圣人就是孔子。因为那时候全国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作为毛主席的红小兵,这个运动我当然是积极参加的。经过那个运动之后,孔子在我的心目中是个复古者,封建卫道士。我知道孔子希望自己身处的已经是封建社会的时代再倒退到奴隶社会去。所谓“克已复礼,天下归仁”是他老人家讲的。那时候我感觉孔子很坏,所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是他说的。觉得孔子看不起女人不可理喻,难道他的母亲不是女子吗??母亲不伟大吗??孔子看不起没有品行的人可以理解,但他的所谓小人多指没有文化的劳动人民。因为我觉得劳动神圣,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因而认为看不起劳动人民是反动的。那时人们叫孔子叫孔老二,我也这么叫他。我知道这样叫没大没小带有污辱性质,但还是要叫。岁月蹉跎,不知不觉我从一个毛头顽童成长为一位50岁的老人,随着自己生活阅历的增长,孔子的形象在我的头脑中几经再造、修复,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他在我眼中已经不渺小,反而高大了。
  我现在同意尊孔者对其君子、圣人的评价。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代,那个时代各种社会矛盾聚集,并且表现为社会的无序动荡。孔子站在他所处那个时代的当代,寻求解决那些矛盾的办法,形成了自己的学说,这是他的伟大之处。后世的统治阶级及儒学继承者们改造、发杨他的学说,用以维护封建统治,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然而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缺陷的,甚至是有很大缺陷的。比如为什么孔子的学说能维护封建制度而不能维护封建王朝呢??为什么孔子的学说拖住中国社会发展的后腿,在农业文明中徘徊不前,而不能及时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呢??这难道不是孔子学说的缺陷所至吗??我认为自己对孔子的这种态度是理性的。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孔子面对的是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寻求的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出路。今人不应当要求他为改造当今社会创造什么理论。一来,他没有这样的任务;二来他不能在遥远的古代看到今天的现实。因而今人无需骂孔子,也无需把他的学说照模照样地拿来用以改造当今的社会。把孔子学说当做一副良药,奉为金科玉律,来指导当的社会,不是孔子在复古,而是今人在复古,不是孔子在充当封建主义的卫道士,而是孔子以后的人在充当封建主义卫道士。面对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及其他的学说,今人正确的态度就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其学说中的真理和荒谬作实事求是的辨析,以分辨何为真理,何为荒谬,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展、发扬,用以指导当今的时代。如果做个比喻,孔子是一块含有金子的矿藏,而不是一块金子。这就是如今我对孔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态度。

3

主题

-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平型关人2 发表于 2014-8-27 15: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前言  我为什么批判《孝经》和《二十四孝》
  一、孝经批判
  第一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之批判
  ——人民在孝道体系中缺位
  第二章  《天子章第二》之批判
  ——天子之孝是适度治民而非孝民
  第三章   《诸侯章第三》批判
  ——不“孝”民是诸侯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  《卿大夫章第四》批判
  ——形象与孝民
  第五章  《士章第五》批判                             ——移“孝”作忠于人民
  《 庶人章第六》批判
  ——“孝”人,也被人“孝”
  第七章   《三才章第七》批判                             ——《孝经》之孝并非真正效法天地
  第八章  《孝治章第八》      
  ——孝治本质属仁政
  第九章   《圣治章第九》
  ——圣治的狭隘
  第十章  《纪孝行章第十》的批判                                ——精神之孝和物质之孝
  第十一章   《五刑章第十一》
  ——智孝才是真正的孝
  第十二章  《广要道章第十二》批判
  ——社会公平是孝道的基础
  第十三章   《广至德章第十三》
  ——民为父,官为子,人民利益大如天
  第十四章  《广扬名章第十四》批判
  ——广扬名显后世是副产品,而非目的
  第十五章   《谏诤章第十五》批判
  ——诤臣、诤友、诤子、诤民国之宝
  第十六章  《感应章第十六》批判
  ——要以全心全意之心与人民相通
  第十七章  《事君章第十七》批判
  ----事君与事民
  第十八章     《丧亲章第十八》批判
  ——丧礼要有度切莫过分

3

主题

-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平型关人2 发表于 2014-8-27 18: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批判
  ——移孝作忠于人民
  《开宗明义章第一》之批判
  ——人民在孝道体系中缺位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的第一章,我希望读者在读此章时,脑子里能有以下面几个问题:
  1、孔子是孝文化的创造者吗??
  2、孝文化的源头在先王吗??
  3、孝文化为中华民族之独有吗??
  4、何为孝文化??孔子提倡的孝文化体系如何??人民处于什么位置??
  孔子不是孝文化的创造者,而是倡导者
  记者曾经无知地认为,孔子是中国孝文化的创造者。记者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记者身边的许多人和记者一样,往往也认为中国的孝文化是孔子创造的,曾经和我一起争论过《孝经》的朋友最初也持有这种的观点。没读《孝经》时,记者万万没想到这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在《孝经》的第一章中,孔子说的第一句话就说明了孝文化不是自己的创造。孝文化的源头不在已,而在先王。所谓“先王有至德要道”说得就是孝道的源头。
  孔子身处乱世,在他那个时代,即春秋时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新兴阶级——地主阶级。这个阶级要代替没落的奴隶主阶级,走上统治阶级的舞台,对奴隶社会的旧制度、旧文化进行着种种挑战,往昔那种天下顺从、上下无怨、邻里和睦的局面不再,社会动荡不安。这个时候的孔子放眼世界,看到的是周天子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不断。一些小诸侯国纷纷被强大的诸侯国吞并等等乱象。如何结束社会荡,有没有一个“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方法来使天下复于平静呢??这是孔子思考的问题。当孔子把目光投向相对平静的所谓先王时期时,他看到了“孝”。认为先王时代之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因为先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品德,践行了孝道。因而,孔子就提倡以孝道来“平治天下”,并把孝道看成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产生的根源”。孔子发现了孝,一生就倡导孝。因而也就有了宣扬孝道的《孝经》。由此可见,事实的真相是,孔子并不是孝文化的创造者,而是孝文化的倡导者,继承发展者。

3

主题

-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平型关人2 发表于 2014-8-27 21: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国孝文化的源头不在先王
  孔子说,孝道的源头在先王。先王者,字面意思指前代君王。《孝经》中的先王则是指上古的贤明君王。他们是炎黄、尧舜、大禹以及复、商、西周的贤明君王。因而孔子所谓孝道的源头在先王的观点,实际上是说这些人是孝道的发明创造者。
  读《孝经》时,我曾反问,孝道的源头在先王吗??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孝道的源头并不在先王,它是随着人类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并且因为国家、民族、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各有异彩。
  何为孝??这其实是一个孝的概念问题。所谓孝,在中国孝有两方面的内容,或者说是两个种类的孝。一种是子女对父母的孝。这种孝说白了就是以亲情为纽带,以感恩为依据,以报恩为行动,以道德伦理为约束机制的一种养老文化。中国人说养儿防老,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亲情使人行孝时心情愉快,感恩使人行孝时心甘情愿。道德伦理则是对不孝行为的一种约束、鞭策。另一种是社会统治集中下层对上层以及下级对上级的孝。观人类历史发展,孝首先是随着人类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的原始人在面对生老病死时,最先是父母长辈对后辈儿孙在养育过程中生产了爱,后辈儿孙在感受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时候,生产了对父母长辈的辛劳养育感恩报恩的感情,于是孝便诞生了。由于原始人过着群居生活,原始的孝存在于每个原始人群中。那时候,青壮年外出打猎或种地,老年和小孩子则留在他们居住的山洞里或山洞附近活动。在母系氏族时代,母亲被绝对崇拜,孝文化以维护母权为特征。到了父系氏族时代,孝文化由维护母权转为维护父权。家庭诞生之后,孝又存续于家庭中,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等社会组织的诞生,存在于家庭的孝,被移植到社会统治集团中,即所谓移孝作忠,形成了社会统治集团中的以“君君臣臣”为特征的下对上的忠孝。
  从孝道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孝文化是与人类同步的,非是炎黄、尧舜、大禹以及复、商、西周的贤明君王们发明创造的。他们跟孔子一样,对于孝文化,也仅仅是发现者,倡导者,继承发展者。

3

主题

-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平型关人2 发表于 2014-8-28 04: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孝经》中的孝道体系及其缺陷
  《开宗明义章第一》讲的是《孝经》的主题。一是说明《孝经》讲的是孝道,二是讲孝道的源头在先王,第三就是讲孝道的体系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段话讲的就是孝道的体系。由此我们可见,《孝经》中的孝道体系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存在于家庭内部的儿女对父母的孝,二是成人之后,建功立业,效力于国君的孝。在这个体系中,有两个孝的对象,一是父母长辈,二是国君。
  记者在读《孝经》中的这段文字时,总觉得感到别扭,别扭在什么地方,当时是想不清楚的。一日,在一位朋友家中的藏书中发现了一本文革时的《老三篇》。心中忽然一亮,觉得找到了自己看《孝经》感到别扭的原因。那就是在孔子倡导的孝道体系中,缺少一个重要的孝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人民。《老三篇》是读者小时候常读的之书。内有《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其中许多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中最为光辉的思想。中国[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之所以能带令全国人民推翻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他们的道德体系中,把人民作为孝的对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曾经想,孔孟思想维护中国封建制度二千年,为何不能维护封建王朝??当我发现《孝经》的孝道德体系中人民缺位时,我觉得自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那就是在孔子的孝道中,孝敬的对象没有人民。从《孝经》诞生之日起,人们研究《孝经》已经二千多年,一直没有人发现《孝经》中孝道体系的这个缺陷。这是一个遗憾,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发现了这个缺陷,并第一次把人民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人的宗旨。这无疑是对中国孝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有人看到[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曾经批判过孔子,就说[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是反对孝道的,这是大错特错的。一来他们误解“批判”一词,一提到批判就想到打倒,二来他们看问题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因而看不明白[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非但不是孝道的反对者,而且还是孝文化的继承者,创新发展者。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人把孔子提倡的孝文化拔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说什么现在的人们道德沦丧,要救二十一世纪,唯有孔子。试问,一个人民缺位的道德体系能救世吗??显然是不能的。
满耳秋声 该用户已被删除
满耳秋声 发表于 2014-8-28 10: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不敬天,不敬地,不敬祖宗,不信鬼神,不怕报应,坏事做绝的症裆,符合邪教的一切条件.草

3

主题

-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平型关人2 发表于 2014-8-28 14: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天子章第二》之批判
  ——孔子的天子之孝是适度治民而非孝民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读《天子章第二》时,我曾有过这样一个猜想,在这一章中,孔子是要讲天子如何孝民吧??但我马上否定了这个猜想,因为我已在第一章中发现,在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人民中缺位的。读过这一章时,果然发现这一章并不谈君子如何孝民。现在我希望读者在读下面的文字时,脑子里装着以下问题:
  孔子孝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坚实不??
  为什么天子的天职是孝民呢??
  仁政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何区别??

3

主题

-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平型关人2 发表于 2014-8-28 17: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孝道的立论基础并不坚实
  《孝经·天子章》说的是天子之孝。如果认真审视一下孔子为孝道立论的基础,我们会发现其立论基础并不是很坚实。
  孔子在本章一开始就言,“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此言如不加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会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把目光投向现实,就会看到爱亲者,未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未必不敢慢于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一个特别热爱父母的人,往往还可能有点儿自私,他甚至会为了孝敬父母去偷别人父母的东西。对于一个残忍的杀人犯,若看看他的另一面,人们也许会发现他很孝敬他的父母。一个不孝敬他的父母的人,可能也对别人的父母施恶,也可能不对别有人的父母施恶,甚至会对别人的父母比对自己的父母还好。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爱自己的父母,与爱别人的父母,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孝”虽然是一种善举。但它是否由已及人移情于他人,却是因人因事而异的。战国时期的墨家,主张兼爱,提倡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别人的父母,而继承了孔子衣钵的孟子却批之为这是多父思想。这一现象说明,“孝”心的迁移是有限的,有条件的。
  儒家的孝道立论基础虽然不是坚实的,但也不影响为孝道的立论,因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还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记者在这里挑一下孔子孝道理论的这根刺是为了提醒人们,决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教条地认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否则就会使出错。

3

主题

-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平型关人2 发表于 2014-8-28 20: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天子之孝是治民而非孝民
  直白地说,孔子主张的天子之孝,实质上是治民,而非孝民。
  何为天子,有人曾这样解释孝经的天子:“天子是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类似。”“他们都是上天为了老百姓生活的更好,而设立的治理等级。这一点在秦始皇建立郡县制的统一国家以后,发生了变化,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皇帝才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再和公、侯、伯、子、男一类的爵位混在一起了。”由此可见,《孝经》中的天子,实际上就是统治集团。
  读这一章,人们读不到天子应当怎样孝敬人民这样的内容,而是天子怎样统治人民,即所谓“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这并不奇怪,记者已经在前面说过,在孔子的孝道体系中,人民是缺位的。孔子主张孝道,就是帮助当时的统治集团解决如何治理天下的,而不是如何孝敬人民的。因此他主张的孝道理论,是不会有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内容。他不会告诉天子,人民是天父,应当把人民的利益重重地放在心上,而是告诉天子,应以孝道教化天下,使人民服服帖帖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而不造反。在孔子看来,如果能够这样,天子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
  两千年的孔子正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把那时的天下大乱归一下类,实际上有两乱:一是统治集团内部原先的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被打乱。昨天这个诸侯刚造了周天子的反,明天那个诸侯又造周天子的反。在昨天这个诸侯攻打那个诸侯,到了今天那个诸侯又攻打这个诸侯。今天这个诸侯称霸天下,明天那个诸侯又雄起。而且这种乱纷纷的现象,还不知尽头。二是奴隶不堪忍压迫剥削,造奴隶主的反。井田里的奴隶要么逃跑,要么起义。奴隶造反其中以柳下跖最为典型。春秋末期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起义。跖者,即赤脚奴隶。据说展雄的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起义规模大,时间长,范围之广,影响深远。展雄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孔子并赞同雄展们的社会理想,曾经劝说他效法“圣人之行”,罢兵休卒,展雄痛斥之:“子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身处这种乱世,孔子以平治天下为已任,在这统治者寻找治乱之道。
  孔子发现,天下乱纷纷,乱的是人心,如果人心不乱,统治者的等级秩序不乱,则社会秩序不乱。而要实现人心不乱,就将天下人心归一,用孝道教化他们。正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孔子自认为找到了真理,却不知自己遗漏了真理。那就是在他要弘扬的孝道里面,没有人民的位置,当然也不会让人民处于孝道的顶尖。
  不教育天子孝民,只主张天子用孝道教化人民,是对天子最大的误导。天子只有从孝道的顶尖走下来,让位于人民,努力建设“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才能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实现长治久安。孔子的错在于尊天子为父,视人民为子,这是一种颠倒,因为事实真相是民为父,天子为子。天下者,人民的天下,国家者,人民的国家,天子的天职,就是孝敬人民,也就是毛泽东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人民为父,天子为子呢??记者是一位税务工作人员,曾从税收的角度研究过这个问道。什么是税收呢,在记者看来,所谓税收是公民为由国家承担的公益事业所进行的投资,他们收获的是党政军有效劳动的成果。在这个定义中,有三层意思:一是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公民有共同的公益事业,否则他们就无需国家;二是全体公民是公益事业的投资者,其中税收是最主要的投资方式;三是国家是公益事业的承担者,它所干的是公民的公益事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国家组织中各个等级中的“天子”,他们的任务是如何办好公民的公益事业,而不是如何长期地骑在公民头上做老爷。也就是说,在事理上,人民应该为父,天子应该为子。人民应该处于被“孝”的顶尖,而非天子。天子的孝心,应该是“做人民的勤务员”,天子的孝行,应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孝经》将其颠倒,实在是一大错误。
  我在本书的第一章里说过,孔子提倡孝道的本意是救王朝,而他身后的历史事实却是他提倡的所谓孝道根本救不了王朝。历史一再重复的是,新王朝在旧王朝废墟上雄起之后,都雄心勃勃地做着万世之梦,却都又步了前朝后尘。这一历史现象,人们称之为封建王朝“周期律”。为什么会有周期性,那是因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走的无一不是《孝经》里的孝道,把本应像“父”一样孝敬的人民视为子民,把本应像“子”一样“孝父”的天子,视为“父君”。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并没有轻视人民啊,他不是也说了君为轻,民为重吗??这难道不是说为人民服务吗??我要说的是这与为人民服务是两码事。其实孔子对人民的力量也是知道的,他反对暴政,主张仁政,孔子之后的孟子也在告诫统治者,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实质是一种适度剥削的思想,与全心全意这人民服务风马牛不相及。细观历史,不仅仅是孔子,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有一些明君的,这些明君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或多或者地注意到了人民的力量,唐朝皇帝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水比喻为民,亦比喻为自己代表的统治阶级,告诫他们统治天下,如水上行舟,得战战兢兢,得罪了全国的老百姓,天下就会变成掀着巨浪的汪洋大海了,那时候情况就不妙了。然而,由于没有一个王朝把人民纳入孝敬的对象,没有把人民重重地放在孝道的顶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也就没有一个能够长久地维护他们的统治。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实践证明,《孝经》所宣扬的孝道是不完美的,存在严重错误的。因而它是救不了王朝的。

3

主题

-3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平型关人2 发表于 2014-8-28 23: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仁政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区别
  相信聪明的读者读完上面的文字,对于仁政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区别已经了然于心了。但是记者在跟别人谈论《孝经》时发现,有些人往往把仁政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因而记者在此想专门谈一谈这个问题。
  仁政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非一个东西,他们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是仁政是王道下的慰民,而非执政集团对其“为民执政”天责的认知。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会有一段实行仁政的时期,并且这段时期往往也是各个朝代的最好的时期。但是历朝的天子实行仁政,并不是为了孝民而仁政,而是为了其代表的执政集团能够长期执政而采取的慰民政治。众所周知,秦王嬴政做了皇帝之后,就自称“始皇”。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 秦始皇如此,历史上哪里个皇帝又不是如此呢??为了能使“他们的江山传之无穷”,开明一点儿的皇帝们就会出台一系列的仁政来,而他们的仁政是王道之下的仁政,为了维护其统治实行的安慰民众的措施。它与中国[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及其参政的中国民主党派所奉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中国的[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及其参政的民主党派眼中只有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利益,没有党的私产,没有个人特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公权。同样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政府只有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利益。没有政府的私产,没有个人特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公权。中国[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和参政的民主党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自己天责的认知,与历史上各个朝代是完全不同的,其政治目的不是为了统治人民,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政府是公民公益事业的承担者,人民是天,是父。党和政府要求国家公务人员做人民的公仆,反对当官做老爷,反对欺压、剥削人民。
  二是仁政是有限的,并非无限的。仁政的有限性,就其范围而言,并非人人都仁政的受益者。在历史上已有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各种不同社会形态中,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是仁政的真正享受者。奴隶、农民以及无产者不但不能享受其利,反而会加深受害程度。就其时间而言,仁政并不能贯穿于历史是每一朝代的始终,仅仅存在于财富相对平均且又是“明君”统治时期。而当昏君治世,仁政当即消亡,或者财富达到过度集中时,即使有明君治世,仁政也难发生效用。而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其天责的认知是公民公益事业的承担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执政宗旨,因而全体人民铁定为唯一的服务对象。一个人,只要他是人民的一分子,就能享受党和政府的服务。
  三是仁政不能救王朝,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就能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走向富强,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有一天中国复辟资本主义,您还会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救社会主义吗??如果真有那样的一天,就是放弃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那样的事情就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