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书生苏慕白 -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

[复制链接]
流水斩青丝 该用户已被删除
流水斩青丝 发表于 2015-4-22 14: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林黛玉亦有诸多缺点,贾时飞为何就不能做她的老师呢??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你懂的

2

主题

-2

回帖

3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2
四季之人 发表于 2015-4-22 14: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主题

-1

回帖

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khwfj 发表于 2015-4-22 14: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列藏本、新校本、周汝昌校本、冯其庸校本、刘世德校本、蔡义江校本、程甲本、程乙本,等等,曹雪芹的原文很熟悉了,你写得非常好,支持!!

13

主题

-13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清扬婉兮阿湄 发表于 2015-4-22 14: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已很好,打算再丰富些后推荐至首页的,书生万莫重复开帖。

12

主题

-12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一地清霜 发表于 2015-4-22 14: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对甄士隐与贾府前倨后恭,不过是因为甄士隐社会地位并不高,只是个乡村土财主,对他的前程并没有特大的影响与帮助而已。且此人又故意在甄士隐面前卖弄“士的精神”,势利与虚伪之至。

11

主题

-11

回帖

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
 楼主| 书生苏慕白 发表于 2015-4-22 14: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攀附贾府



  可以说,在判完葫芦案之后,≤红楼梦≥前几回着重描写的,全书提纲挈领的人物的贾雨村,不再是描写的重点了,逐渐消失在我们视野里了,而作者描写的重心,也逐步进入荣国府、宝黛爱情这条主线上了。但这不等于贾雨村的彻底消失,透过后文中的三言两语,我们依旧还是看到贾雨村的身影与形象浮现出来。

  这时候的,重新走入仕途的贾雨村,开始进入的了仕途的平稳期。但有了上次的仕途失败,和依旧靠近贾府和林家重新复职的经历,尤其特别是门子提供的那张护官符,都使历经宦海沉浮的贾雨村,清醒地认识到靠山的重要性,特别要想在这个互相倾轧的官场上立足,必须找到一棵可以攀附的大树,所以,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是他必须巴结、攀附的权贵之家。特别是当时,四大家族也处于相对鼎盛期,权势也是相对很大当时,贾府的大小姐贾元春,晋升为皇妃,并被恩赐回家省亲。贾府也由当初的功臣之家,变成了皇亲国戚。那王家的王子腾,初任京营节度使,后擢九省统制,奉旨查边,旋升九省都检点的高官。那薛家的依旧的领着内帑皇银行商的皇商。那史家兄弟也被先后外发为官。可以,说此时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无疑正是处在自己的权势相当鼎盛期。与这几家的权门,搞好关系,依附于他们,对贾雨村的仕途,是很大的帮助和好处的,这也是现实仕途中,一心追名逐利,还想往上爬的贾雨村,必须要做的事情。

  尽管,书中后文,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写贾雨村如何巴结、攀附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的事情。但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我们还是能看出贾雨村攀附这些权贵,尤其是贾家的行径。比如,第32回中写道:“正说着,有人来域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去。’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来贾雨村是经常去贾府拜见贾政的,进行他自己的攀附权贵的行径,借此来保证自己的仕途平坦、高升。但这里又引出另一个问题,贾雨村到贾府,见见贾赦、贾政这些人,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还非要回回见贾宝玉呢??我想,贾雨村回回要见贾宝玉的原因。首先,他知道贾宝玉的当时贾府最红的公子爷,他是贾政与王夫人存世的唯一的儿子,见到贾宝玉后,称赞几句,自然是能讨好贾政的,进而也达到攀附贾家的目的。其次,贾宝玉的亲姐姐贾元春是当朝的皇妃,贾宝玉自然也就是所谓的“国舅爷”了,并深受皇妃爱戴,能与贾宝玉搞好关系,自然也就间接和皇妃元妃拉上关系了。再者,贾宝玉是贾、王两家联姻的结晶,自然就有贾、王两家的权势为靠山,而且,贾政是荣国府的掌家人,那贾宝玉自然日后也会接替父亲,掌管荣国府的。再加上皇亲的关系,日后,贾宝玉在仕途上也应该会飞黄腾达的,提早笼络好贾宝玉这样的权门公子,日后对其仕途是有帮助的。此外,贾雨村的第一次知道贾宝玉这位公子哥,是从冷子兴嘴里的听说,他的传奇经历也是吸引贾雨村的,特别是,贾雨村对像贾宝玉这样的人物,在某些方面还是认同的,所以,这也是贾雨村要见贾宝玉的原因之一。

  相比较,贾雨村主动约见贾宝玉,表现出来的十分热情,可贾宝玉对贾雨村不怎么感冒,甚至是十分的厌恶。比如“贾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后来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学问”,当下被贾宝玉不了逐客令,而且被他骂为说“混帐话”。和贾雨村见面,宝玉也是敷衍了事,全无生气,常常惹得贾政不悦。贾宝玉之所以厌恶贾雨村,首先贾宝玉的对仕途经济是十分厌恶的。科举读书,他却对读四书五经、丝毫不感兴趣。他视为官作宦如粪土。他将那些“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蠢”;将那些谋求富贵的人所必读必作的八股时文看作“饵名钓禄之阶”,将“仕途经济”一类的议论斥为“混账话”。其次,贾宝玉是十分厌恶这些虚伪、腐朽、道貌岸然、沉浸功名利禄的这些官宦之人,他不愿与这些人来往,特别是尤其表现在他对贾雨村的态度上。这里显然是宝玉厌恶贾雨村的虚伪、献媚、道貌岸然的风格,可以说贾宝玉也还是会看人的,可他的父亲贾政在这点上就不如宝玉了,他看不清待贾雨村的为人,反视为上宾, 十分亲近,还常常因为宝玉会见贾雨村的时候无有生气,而责问宝玉。可结果,贾雨村却在贾府查抄的时候,则是落井下石, 导致了贾家进一步的衰败。

  除了,经过到贾府里拜见贾政,约见贾宝玉之外,贾雨村为了巴结贾府还不惜以权谋私、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从平儿嘴里道出一件与贾雨村有关的一件事,“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出多少事来!!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哪个地方看见几把旧扇子,回家看家里收着的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到处去搜求。谁知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得连饭也没得吃,偏他家有二十把旧扇子,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真迹。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多少。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谁知贾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个法子,讹他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死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此时的贾雨村,已经是天良丧尽,为了巴结贾府,不惜捏造事实、颠倒黑白,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更弄得石呆子家破人亡。完全丧失了人性。这点就连纨绔子弟贾琏,都曾对父亲贾赦依靠贾雨村如此的仗势欺人,弄得家破人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可见,此时的贾雨村,其谄媚的嘴脸也越刻画越明显,他也彻底屈从于世俗的黑暗,也因此越来越堕入罪恶的深渊,他完全颠覆了原有信念,终于变成了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十足的大奸大恶之人了。

  可在那样的社会里,越是表现得大奸大恶,越是步步高升,在第53回中提到,“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可见依附于权贵的他,官是越做越大,然而他的品德却是越来越差的了。可是贾府的袭爵为官的男人们,如贾赦、贾政、贾珍等却都看不清贾雨村真实的品质,反而却是与他越来越亲近。如在第72回,林之孝告诉贾琏贾雨村不知因为何事降了。贾琏道:“真不真,他那官也未必保得长,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疏远着他好。”林之孝道:“何常不是,只是一时难以疏远,如今东府大爷和他更好,老爷又喜欢他,时常来往,哪个不知。”贾琏道:“横竖不和他谋事,也不相干。你去再打听真了,是为什么。”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贾雨村成功地攀附到贾府这样的权贵之家,可以说东西两府通吃。但是,就连晚辈的贾琏都看出来了贾雨村的人品和官运,但贾政一干人等还依旧浑然不觉,依旧与小人品性十足的贾雨村来往亲密,弄得人尽皆知,这些也预伏着日后贾家的败落,和贾雨村关键时刻落井下石的举动。

  正是,依靠巴结、攀附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贾雨村的官运开始恒通了,官是越做越大了。,但此时,他却深陷功名利禄之间,完全屈从于官场的黑暗了,终于变成了一个贪赃枉法、道貌岸然、谄媚虚伪、人性泯灭的十足的坏人和典型的封建时代的贪官污吏了,从而无法回头了。

11

主题

-11

回帖

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
 楼主| 书生苏慕白 发表于 2015-4-22 14: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落井下石


  关于,贾府的败落、结局,以及贾雨村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的作用,由于曹雪芹的原稿的丢失,我们已经无法详细得知了,我们也仅能从高鹗的续书和前70回的一些文字里等地方,来猜测一二了。

  元春娘娘的去世,贾府开始败落了,但贾府的败亡,应该是先从宁国府开始,正是“家事消亡首罪宁”,被人告发,从宁国府蔓延到荣国府,最后两府一起获罪抄家的。贾府的败亡之际,与贾府十分亲密的贾雨村,应该何去何从呢??他是要报当年复职之恩,积极搭救,还是置身事外,落井下石呢??以贾雨村此时丑恶的为人,不仅是会置身事外的,而且还是要落井下石以求自保的。如高鹗后续的107回,就有这样的情节,“一日,包勇奈不过,吃了几杯酒,在荣府街上闲逛,见有两个人说话.那人说道:“你瞧,这么个大府,前儿抄了家,不知如今怎么样了。”那人道:“他家怎么能败,听见说里头有位娘娘是他家的姑娘,虽是死了,到底有根基的.况且我常见他们来往的都是王公侯伯,那里没有照应.便是现在的府尹前任的兵部是他们的一家,难道有这些人还护庇不来么??”那人道:“你白住在这里!!别人犹可,独是那个贾大人更了不得!!我常见他在两府来往,前儿御史虽参了,主子还叫府尹查明实迹再办.你道他怎么样??他本沾过两府的好处,怕人说他回护一家,他便狠狠的踢了一脚,所以两府里才到底抄了.你道如今的世情还了得吗!!”尽管,这段文字不是曹雪芹的原文,但大体意思,还是符合曹雪芹描写的这个贾雨村的形象,而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出来,贾雨村在关键时刻不但不庇护贾府,还狠狠的踢了一脚,造成了贾府的查抄。

  贾雨村之所以会选择落井下石,是因为他深知自己和贾府交往过密,自己还是靠贾府的权势东山再起的,如今,贾府倒了,自己难免不受牵连。因此,此刻想办法撇清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在查贾府的家这件事上,他有了最好的机会。只有“狠狠的踢了一脚”,才能划清界限,才能显出自己的大公无私,博得皇帝的好感,以及封住同僚的口实。所以,贾府当年什么恩、什么情,和此刻自己头上那顶乌纱帽相比,这点算什么?? 在宦海沉浮多年的他,早已被那个腐朽的官场给染黑了腐蚀了,早已将读书学到的信义廉耻抛在了脑后,而个人的功名利禄才是第一位的。所以,他才会翻脸不认人、恩将仇报、落井下石,进行了一番丑恶的表演。这也充分说明了此刻的贾雨村已经完全是奸诈无比的小人政客的嘴脸了,是十分狠毒阴性,是泯灭了人心。回想起,当年他一心为了开脱薛蟠、巴结贾府,而对昔日恩公甄士隐的走失女儿英莲视若无睹、不去搭救;对知道自己底细,并为自己出谋划策的门子,也是利用之后,寻了罪名发配了,不早就露出了其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尾巴和痕迹了。所以,清朝的脂砚斋曾批语说贾雨村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是属于奸诈无比的小人。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来了贾府那些膏粱子弟们,是不会看人的,看不出贾雨村的道貌岸然、城府极深,反而待为上宾、交往深厚,最终被其反咬一口。

  从贾雨村对贾府落井下石这件事情,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官场的黑暗和官员的无耻。在中国古代的官场里,官员之间的交往,有的只是利益和权势,根本没有所谓的恩情、信义、廉耻,正是所谓“宦情薄似纸”。而向贾雨村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在少数。比如以明代为例子,正德时期的大太监刘瑾被皇帝下令逮捕问罪,于是六科给事中谢讷、十三道御史贺泰立刻列奏刘瑾罪恶十九件,请正德帝将其诛杀。而都给事中李宪曾是刘瑾的党羽,此时也检举弹劾他,刘瑾闻之苦笑道:“宪亦劾我邪??”他算是尝到了世态炎凉。嘉靖时期,严嵩父子深得皇帝恩宠,权倾一时,百官无不投其门下,争先巴结。后来,严嵩父子倒台,百官无人问津。后来,严嵩那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他死时穷得买不起棺木,也根本没有人前去吊唁。崇祯时期,先帝宠幸的大太监魏忠贤眼看就要败亡,他手下的得力干将霍维华、贾继春立刻反戈一击,攻击魏忠贤。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古代官场的黑暗与无情。

  通过对贾府落井下石,那贾雨村与贾府划清了界限,保住了头上的乌纱帽,但他却是彻底的道德沦丧了,泯灭了良心,堕入罪恶的深渊,此刻,他已经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于心计、城府极深,心狠手辣,、奸诈无比的封建官场的政客形象了,注定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了。
玖年曦和 该用户已被删除
玖年曦和 发表于 2015-4-22 15: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甜蜜的左耳hoh 该用户已被删除
甜蜜的左耳hoh 发表于 2015-4-22 15: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M
骑SF玩国观 该用户已被删除
骑SF玩国观 发表于 2015-4-22 15: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厚黑怎么当的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