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_天_行_健_ - 

二十四史沉思录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回帖

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5
 楼主| _天_行_健_ 发表于 2015-4-26 19: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史学事业甘受腐刑
  
  司马迁在大牢中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然后被定成了死罪。
  在古代,仅仅因为在皇帝面前为降将说了几句辩护的话,就被判了死罪,在今天看来,既可以理解,又不可思议。
  为什么可以理解??一个当官的不会揣摩领导的意图,在今日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不会拍上级的马屁,你当的什么官??
  为什么不可思议??判的太重了。在今天,这样的官员不过是不提拔、靠边站、或调离非机要部门而已。看来生在今天讲究“法制”和“人权”的社会,实在比司马迁幸运多了!!
  根据汉代的法律,被定为死罪的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赎免:
  一是交纳五十万铢钱赎金。
  二是受腐刑。
  交赎金,司马迁办不到。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一铢钱的购买力约合今之人民币5角,那么50万铢钱,大约合今之25万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家境贫寒,家产不足以自赎,亲朋好友没有人救助,皇帝左右的亲近之人也不替我说一句求情的话。”这可就没辙了。
  司马迁所任的太史令,是个六品官,比七品芝麻官的县令大一品,今天算是地师级吧。月俸600石,实领70斛粮食,合今2800斤,折成粮价,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4000元。50万铢钱,就是司马迁五六年的工资。司马迁家无积蓄,太史机构是一个清水衙门,并没有什么灰色收入。何况司马迁很自律,即或有什么“潜规则”,他也不会介入的,怎么能交得起这笔天价的赎金呢!!
  不能花钱免死,就只剩下受腐刑的一条途径了。
  腐刑,又名宫刑,阴刑。最初只是“去势”。势,外肾,就是阴囊和睾丸。最初只是割去这一部分,使受刑者失去生殖能力,断子绝孙。后来随着宦官制度的发展,便演变为把阴茎完全割去,以免淫乱后宫。这种刑罚很残酷。据司马迁自己的的描述:受刑时要脱光身子,带上枷锁镣铐,受杖击鞭打,打个半死后再施刑。受刑后要打入蚕室。蚕室,就是生火的暖室,打入蚕室是为了防止伤口感染,创口愈合后才可以出来。
  任何人受此奇耻大辱,心情都是非常痛苦的,何况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代名流司马迁,他的自尊心就更强,精神更加敏感呢!!他在给任安的信中说:自己受刑之后,“见到狱吏就以头触地,面对徒隶便心惊肉跳不敢喘气。”他又说:
  “我因为言论遭遇这样的灾祸,深为乡里所耻笑,玷污辱没了祖先,还有什么脸面再去上父母的坟墓呢!!即或经过一百代,也只会使污浊的名声越加深重罢了。因此每天回肠九转,在家里恍恍惚惚,好像丢了魂儿,外出则茫然不知要往哪里去。每当想起这种耻辱,未尝不汗流浃背,湿透衣衫。”
  这实在是大耻辱,大苦闷,大悲哀。
  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所以甘愿接受这种酷刑,忍辱苟活,并不是怕死,只是为了史学事业,只是为了自己的著作《史记》能够最后写成,流传千古,警示后人。他在《答任安书》中说:自己的著作一百三十篇,“还没有脱稿,恰好遇到这场灾祸,痛惜此书没有完成,所以接受极刑而没有怨色。如果我能完成这部著作,把它藏在名山,流传于通都大邑的人群中,那就算偿还了我先前受凌辱的债,即或被千刀万剐,岂能有什么悔恨之情!!然而这些只能说给智者听,是难以对凡夫俗子讲的。”
  司马迁的胸怀是广阔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那时著书并没有一文钱的稿费或版税,也不能评什么职称,取得什么相关人士,博导的头衔,和今天那些专门以敛财为目的的所谓“学者”相比,其境界何止是天壤之别!!

4

主题

-4

回帖

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5
 楼主| _天_行_健_ 发表于 2015-4-26 19: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benwoo 该用户已被删除
benwoo 发表于 2015-4-26 19: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到此就不见下文了??
贾张虔诚 该用户已被删除
贾张虔诚 发表于 2015-4-26 19: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奔跑的时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奔跑的时针 发表于 2015-4-26 19: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把你顶
东都天狼 该用户已被删除
东都天狼 发表于 2015-4-26 19: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楼主的这种写作与分析问题的风格!!!!写的不错,继续关注

4

主题

-4

回帖

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5
 楼主| _天_行_健_ 发表于 2015-4-26 20: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苦难是成功之母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苦难也是成功之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了历史上因为苦难而发奋著述的例证说:
  “古代有钱有势而名字湮没不闻的,不胜枚举,只有气度恢弘的非常之人才能受到称道。西伯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周易》;孔子处于困境而作《春秋》;屈原被流放而作《离骚》之赋;左丘明眼睛失明著成《国语》;孙子受了膑刑修成《兵法》;吕不韦被迁徙到蜀地,《吕览》流传于世;韩非被囚禁于秦国,《说难》、《孤愤》等篇风行于世;《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贤为抒发愤怨之情而作。这些人都是思想上有忧郁的情结,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追述往事,使后来人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我竟至像左丘明失明,孙子断脚②那样,已经不能被起用,便愤而著书,以抒发愤怨,希望通过空虚的文字来表明自己的感受。”
  由此可见,《史记》也是一部发愤之作,也是苦闷的象征。但不是通过诗赋的艺手术形式,而是通过对过去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不平之心,愤懑之气。所以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物不得其平则鸣。”世界上的事物,从来就存在着不公平,所以以愤怨之心,来揭露和控诉这种不公平,要求社会改革,是文学艺手术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史学家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如果只是歌功颂德,只是站在既得利益的立场上说话,那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不会有文学艺手术和史学的繁荣。如果按照那位“学手术超女”的主张去做,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平,只能先反省自己的内心,而不要产生愤怨之情,那么司马迁就只能甘心作一具唯唯诺诺的太监,能够完成流传千古的《史记》吗??
  苦难是坏事,也是好事。照司马迁的说法,它玉成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诗经》的作者;而我们同样可以说:它也玉成了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
  这使我们想起了孟子的一段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东都天狼 该用户已被删除
东都天狼 发表于 2015-4-26 20: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能不能每天在多更新一点噻!!继续关注
川流不息5566 该用户已被删除
川流不息5566 发表于 2015-4-26 20: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于扶罗 该用户已被删除
于扶罗 发表于 2015-4-26 20: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