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河南孙建设 -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7 11: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的大意为:
  进入王宫以来就在甄别是与非,
  终于下定决心谋划一场宫廷暴乱;
  就在落红与飞絮追随探春远嫁之时,
  元春则在阴阳两派的交锋中梦归黄泉。
  还有那幅画,看似非常简单:就是一张弓,一个香橼;但同样是个难解之谜。这里弓有二义:一,取其谐音宫;二,表本义,即弓箭之弓。香橼也有二义:一,象征元春;二,取本义,就是香橼果。什么是“香橼”??不管你见没见过这东西,文本第四十一回已经给出解释:“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这么说来,“香橼”就是“又香又圆”的大柚子。“弓上挂着香橼”是什么意思呢??也有二解:其一是元春被挂在宫中,虽有贵妃之名,却得不到皇上的宠爱。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7 11: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第四回的一段文字:“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此段文字的表义全是歌功颂德,里义则是骂清帝比周幽王的荒淫有过之而无不及。元春得封应有两大因素:一是凭借着贾、王的势力,二是像探春那样用尽心机攀高枝。虽然攀得“贵妃”之位,争奈皇上不亲近,被白白地挂在宫中。赵姨娘虽然地位低贱,但她还为贾政生下两个孩子;而元春呢,入宫这么多年连个孩子都没有,表明她与白居易笔下的那位“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上阳白发人》差不了多少,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努力越大,失望越大,心理落差也越大。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她产生了对皇宫生活及皇上的强烈痛恨,由赵姨娘暗使手段对付王熙凤、贾宝玉可推知:元春也参与到阴阳两大势力的争斗之中。只可惜,他们因方法不当,失败了。这就牵出画面的另一义:弓上本该搭配利箭才有杀伤力,此弓配的不是箭而是香橼,不用说,这东西又香又圆又软和,用它去射击敌人,正如俗语说的“肉包子砸狗”,不仅不能伤害到狗,反而把肉包子也丢了。这就突然使人意识到为什么那个“又香又圆”东西先是巧姐儿抱着玩,后来又被板儿当球踢:原来元春是由“女儿”一方转到“男子”一方的,这正是她“辨是非”的结果;只是她的谋划太幼稚,不过是孩子们的玩艺儿罢啦。作者哀叹元春等人思维幼稚,但对其献身精神还是非常敬佩的,称她是“身如束帛气如雷”。雷声已经炸响,冰山焉能久存??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7 11: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元春之举决不是孤立的。如在第十三回薛蟠说到铁网山上的樯木时,似乎无意带出“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他是怎么坏事的??就是因为在他爵位里“义”排在“忠”字前面了,看来凡是重道义之人都容不得满清王朝。与之相对的则是“忠顺”亲王,他这一派肯定是又忠诚又顺从。义忠王虽然坏了事,但他的事业后继有人,如冯紫英等。
  冯紫英身上有较多的传奇色彩。先说社会地位。第十四回中,在为秦可卿送葬时,他被称为“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位次排在“锦乡伯公子韩奇”之后;第二十六回中又有“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将军是个什么品阶??还真不大好说,如为可卿送丧的就有“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这二位有明确的品阶;再如贾赦“现袭一等将军”,贾代化“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想必冯唐的地位赶不上贾代化和贾赦,可能比贾珍、马尚等人的三品将军还要略低些。次说性情。冯紫英广交往、善应酬、重义气。他的交结,上至王公达贵,下到游医艺人,或学识渊博,或刁蛮无赖,但他都能应酬得来,而且也很义气,拳伤仇都尉之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武松醉打蒋门神和鲁达拳打镇关西。后说姓名。“冯紫英”三字耐人寻味:冯从二马,即两大阵营;紫英谐音“支应”,即应付、应酬。这么一说,不禁想起鲁迅的小诗《题〈彷徨〉》来:“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7 11: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的彷徨只是一时,当他辨明是非之后,荷着的戟便操在手中了;同样,冯紫英看似游离于两大阵营间,其实早已选定立足点。这种选择,一是因父亲的不平,你看“冯唐”二字,就知道他的父亲应如汉代的“冯唐易老”,岂能没有“生不逢时”之怨??二是源于自己的思考,“二十年来辨是非”者绝非元春一人,冯紫英这么一辨,就暗把利剑紧攥,瞪圆双眼瞅猎物,才有第二十六回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问道:“又和谁挥拳的??”冯紫英笑答:“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此摘录虽短,但要点甚多:其一,铁网山。秦可卿就被装入此山所产的樯木中,它有两个含义:一,清人出入关必经之地;二,法网难逃。其二,打围。此处当是隐语,暗含视对方为飞禽走兽。其三,兔鹘。也有二义:一是指女真人束的带子,借指女真人;二是指一种雪鹰。其四,捎一翅膀。鹰有那么猖狂??再说,冯紫英既是打猎,手中定有弓箭刀戟,鹰想“捎”他也不能近身。此谎不可信,稍一思索你就清楚:那“鹰”就是女真人,这次打围应该是趁清帝回家祭祖之机所进行的伏击。这种写法,借用脂砚的话说:“多大胆量敢作如此之文!!”其五,“这一次”三字给人的明显感觉是:前已有之,可能之后还会有。其六,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大不幸是未能知己知彼,此行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幸者是冯还能活着回来。这当与元春对看:她的义举确实“能使妖魔胆尽摧”,但“身如束帛”的贵妃“回首相看已化灰”,可没有冯的大幸!!
  冷眼旁观,对赵姨娘、龄官、元春三类人,作者似乎觉着他们均可称作“男子”汉,而赵姨娘的妖手术之法不可取,欲把仇恨发泄到比她更弱的人身上更不可取;龄官是靠能力、智慧以求自洁,这在没有寻到同盟之前有可取之处,但不能使压在她头上的冰山自行崩塌;元春虽然着墨不多,但她是龄官、探春、赵姨娘、冯紫英等人的综合,这就是不写之写。只是元春等人凭武力行义,这种精神可贵,但智谋不足,方法欠妥。由此可以推知作者必是智谋超凡之人。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7 11: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作者为“男子”汉指引的是什么道路??唤醒“多浑虫”们,聚众起义。有人质问:这是不是“贾雨村独游无稽崖”??
  显然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无论隐藏得多么巧妙,总得借助笔墨吐出来;只要读者留心去觅,总能找到蛛丝马迹。如第六十五回中,兴儿曾对尤二姐说:“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这也是句荒唐话。荒唐话中隐大旨,这正是《红楼梦》的特点:“男子”们吹口大气,就能倒“林”,可见那“林”已经枯朽到何等程度;吹口热气,就能化“雪”,想必那“雪”山已是岌岌可危。而林雪又是以其地理特征指代满清,此句的隐含义已经显现:汉人团结一心之日,就是满清王朝灭亡之时,它不过是只纸老虎。
  有人反驳:这仍是无稽之言。那么,请反驳者再想想脂砚的话:“此书表里皆有喻。”怎么能只看“表”而不看“里”呢??若以为此例不够明显,再看看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的故事:“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恒王意为犬羊之恶,不足大举,因轻骑前剿。不意贼众颇有诡谲智手术,两战不胜,恒王遂为众贼所戮……林四娘得闻凶报,遂集聚众女将,发令说道:‘你我皆向蒙王恩,戴天履地,不能报其万一。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尔等有愿随者,即时同我前往;有不愿者,亦早各散。’众女将听他这样,都一齐说愿意。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众贼不防,也被斩戮了几员首贼。然后大家见是不过几个女人,料不能济事,遂回戈倒兵,奋力一阵,把林四娘等一个不曾留下……”
  或许有人指责贾政是信口开河:巨鹿人张角于公元184年发动黄巾大起义,曹操就是靠镇压黄巾军发迹的;樊崇于公元23年在山东莒县发动赤眉起义,意在推翻王莽政权,比黄巾起义早161年,两者怎么能合兵一处??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7 11: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质疑者的可贵之处就是只指责贾政而没有批评作者。其实作者对这一史实非常清楚,他借用贾政之口意在告诉读者:历史上的大起义不少,这是埋葬像王莽和清廷之类“贾政”的最有效途径。此处还要注意两个人物:一是恒王,对应的正是“太平永治”,暗寓清帝;二是林四娘,由“林”字连起林黛玉,黛玉象征女真王。恒王死,四娘亡,黛玉丧,暗喻满清王朝彻底覆灭。有人反对:一说“林”就连着满清没道理,你看林之孝在荣国府多红火??
  作者行文“变幻”莫测,确实不可一概而论;但就林之孝而言,与满清还真息息相关哩,只是你得从“变幻”中去看:其一,贾政象征假政,即清王朝;林之孝是贾政的爪牙。其二,此名重在突出“孝”。第二十七回中,王熙凤要认小红为干女儿,小红笑她认错辈了。这表明:林之孝是“王”的义子,小红是“王”的义孙,林氏可谓孝子贤孙。其三,“孝”变“效”,即林之孝效法林如海。林如海仅一女儿,名黛玉;林之孝也是仅一女儿,名红玉。这正应了“未嫁先名玉”一语。其四,林之孝的红火只是回光反照。若排序,清为大林,黛玉为二林,红玉为三林,故贾政口中才有“林四娘”。二林、四林的结局一定,三林岂能长久??这三片“林”没了,哪里还有“大林”??你看,用字之妙,蕴含之丰,仅《红楼梦》所独有。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7 11: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小说艺手术,对于十分敏锐的政治问题,能够指引到这一步,应该说就够有胆识了。如果哪位觉着还不够明显,那就再听听几个重要人物的说法。《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当数宝玉、黛玉、宝钗、湘云、阿凤,这一点想必没有争议。宝玉疯疯颠颠地说得不少了,湘云心直口快,把宋太祖都请出来了,咱们就抛开这二位,听听其他三人的吧。
  第二十二回中黛玉在宝玉的“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后又续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读者一时摸不着头脑,幸而庚辰本脂砚有双行夹批:“拍案叫绝!!此又深一层也。亦如谚云:‘去年贫,只立锥;今年贫,锥也无。’其理一也。”看了脂批你有何感想??还记得一开篇就提到的甄士隐吗??他是不是“去年贫,只立锥;今年贫,锥也无”??连立锥的地方都没有了,他不跟着道士出家怎么办??这么一说似乎令人又深明白一层:小说起笔先把一群“男子”汉推到无法生存的境地。当然,统治者会告诉你:穷富皆由命。黛玉则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
  无法生存怎么办??第二十七回中薛宝钗也说了八个字:“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可是,像“多浑虫”们被欺到如此程度了,他们偏偏不敢造反;就是甄士隐之流,采取的也只是出家逃避,还是“真士”呢,连只狗都不如,难怪那家伙又名“费”,真是一个窝囊废!!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7 11: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才能使“多浑虫”们清醒呢??作者不得不在第六十八回中借助王熙凤之口再大喊一嗓子:“俗语说:‘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穷疯了的人,什么事作不出来!!”你看看,这给那些“穷疯了的人”说得多明白!!有人反驳:那是俗语,能是王熙凤说的么??俗语比阿凤说出来更有威慑力:普通百姓都知道,你说可怕不可怕??作者敢写这句话,得有多大的勇气!!再联系贾政讲的黄巾、赤眉的故事,难道你还不明白作者的意图??难怪他老人家流着“一把辛酸泪”哀叹:“字字看来皆是血”,不知“谁解其中味??”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7 11: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宝玉的乳母。先听听这老嬷嬷怎么说:“我不信他这样坏了。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待袭人比我还重??难道他不想想怎么长大了??我的血变的奶,吃的长这么大,如今我吃他一碗牛奶,他就生气了??我偏吃了,看怎么样!!”这是在第十九回中丫头们不让李嬷嬷吃桌子上放着的奶酪,惹得她说了这些气话。到第二十回,她又冲着宝玉嚷:“把你奶了这么大,到如今吃不着奶了,把我丢在一旁,逞着丫头们要我的强。”再听听宝玉会怎么说:“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这话是宝玉在第八回中说的,因为李嬷嬷喝了他一杯茶。那次虽然没有撵出乳母,倒把茜雪撵走了,原因就是她没有护好那杯剩茶。
  其三,贾琏的乳母。赵嬷嬷是在乳母中最幸运的,别说贾琏,就是王熙凤也很尊敬她。第十六回中她去找阿凤求情,正好遇见贾琏夫妻在小宴,凤姐就亲亲热热地说:“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赵嬷嬷道:“我这会子跑了来,倒也不为饮酒,倒有一件正经事,奶奶好歹记在心里,疼顾我些罢。我们这爷,只是嘴里说的好,到了跟前就忘了我们。幸亏我从小儿奶了你这么大。我也老了,有的是那两个儿子,你就另眼照看他们些,别人也不敢呲牙儿的。我还再四的求了几遍,你答应的倒好,到如今还是燥屎。这如今又从天上跑出这一件大喜事来,那里用不着人??所以倒是来和奶奶说是正经。靠着我们爷,只怕我还饿死了呢。”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7 12: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凤口口声声说贾琏是赵嬷嬷的“儿子”,难道贾琏真的肯拿她当母亲待??别说只吃过她几天奶,就是奴隶生了主子,又能怎么样??看看赵姨娘,想求女儿拉扯拉扯,李纨想当个好好人,劝道:“姨娘别生气。也怨不得姑娘,他满心里要拉扯,口里怎么说的出来??”这下惹得探春大怒:“这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他们的好歹,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相干??”赵姨娘满心想把探春当女儿待,而探春则立场坚定、是非分明:“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他见了我,也是说没钱使,怎么难,我也不理论。谁知后来丫头们出去了,他就抱怨起来,说我攒的钱为什么给你使,倒不给环儿使呢。我听见这话,又好笑又好气,我就出来往太太跟前去了。”按说女儿是最心疼娘的,可是探春根本就不把赵姨娘放在眼中,任凭她怎么求、怎么怨、怎么难,探春攒的钱只给宝玉,只把王夫人当母亲,也算是另一种“白骨如山忘姓氏”吧!!
  由上述数例可知:主子就是主子,奴才就是奴才。贾氏是主子中的尊贵者,曹氏至多是像“赵嬷嬷”那样的奴才,其地位不应该赶上赵姨娘。虽说康熙曾经称曹寅的母亲为“老人家”,这与贾琏在赵嬷嬷跟前称“儿子”没有多大区别。况且,贾琏、迎春、宝玉等每人仅见一个奶妈,而康熙的乳母决不止一人,远的不说,苏州织造李煦的母亲也是康熙的乳母。仅凭这层关系,康熙能对曹家好到哪儿去??在他们看来,乳母就像奶牛奶羊,尽管常听人说“有奶便是娘”,但没有听说过哪个富家的孩子因吃过羊奶就把这头羊当“娘”奉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