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近代99%不为人知的“白丁”先生

[复制链接]

79

主题

-7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idiak79 发表于 2015-5-9 20: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凤仪于1864年11月1日子时,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县云蒙山前王家营子村树林子屯的一个蒙古族家庭里,祖籍在河北省密云县石匣镇;九世祖迁朝阳定居。祖父王德泽、父亲王清和世代务农。王凤仪在兄弟中行二,长兄名树田,三弟名树森,四弟名树永。

  王凤仪因家贫不曾读书,自幼便给人家放牛,稍长就为人家扛活做工,天性淳厚善良,对父母尽孝道,对兄弟尽悌道。困苦的生活和社会的纷扰,使其从青年时期就思索人生的道理。

  三十五岁那年,听大善士杨柏宣讲善书,因悟“贤人争罪,愚人争理”,而沉痛后悔自己的过错,身患十二年的疮痨,一夜之间,霍然痊愈。同年五月,感叹世人,男不知尽忠孝,女不知贤淑,世俗风气难以挽回。生出弃世的念头,躺在炕上绝食五天,突然间生出灵感,认为就这样死去不值得,自己还有爷爷与父亲两代老人要养活。应该先尽孝道,然后再立志劝世化人。同年十月善士杨柏宣,遭诬陷被捕入朝阳监狱,王凤仪效法“羊角哀舍命全交”故事,誓死前往朝阳府营救杨柏宣。行致途中,夜间忽然出现光明,好像白天一样,王凤仪豁然开悟,乃明心见性。三十八岁那年十月,父亲去逝,王凤仪志夺古人守墓三年,三年守墓中洞悉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人,立竿见影成效显著,创造了古今罕见的奇迹。



  他为了使女子明白道理,昌明家教,致力于兴办女子义务学校。他所兴办的女义学一时间遍及“白山黑水”之间和长城内外。晚年又提出“崇俭结婚”、“储金立业”、和创办“新农村”。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那君权、夫权、族权横行的年代,敢于提出并实行“翻转世界,重立人根”。几十年间,他创办了700余所女子义务学校,推助女子教育的发展,被人们誉为“王善人”。



  王善人的再传弟子,刘有生,刘善人是一位。

  刘有生善人,1939年生,黑龙江克山县农民,小学文化。20岁时身患绝症,有幸聆听王凤仪先生弟子的宣讲后,刘善人从自身做起,运用方法战胜了绝症。自此以后,刘善人潜心研习王凤仪先生的学说,并发心推广。1994年,刘善人可谓得中医《黄帝内经》之精髓,大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之功效。为很多垂危、重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创造了很多医疗奇迹。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广州、威海等地讲课,振聋发聩,引起极大的震动。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去邪扶正,保持心、身的和谐,在当代真有拨云见日、点石成金的效用,值得每个人去认真学习实践。

  =========



  看王凤仪善人的事迹,恍惚当初看宣化上人事迹一般。确实是古今圣贤都有相似的地方!!赞叹王善人!!



  看了善人的言行录,也确实钦佩无比!!!!真是度人无数,自己开悟外,还使无数人开悟,端风正俗、教化人心!!

  当代刘力红教授在北大宣讲时,也非常的赞叹王善人。



  刘善人是王善人的再传弟子。

79

主题

-7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idiak79 发表于 2015-5-9 20: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世



  王善人凤仪,生于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十月初三日子时,乳名树桐,字凤仪。热河省朝阳县城南一百五十里,云蒙山前,树林子村人。父名清和。母李氏,兄弟四人,善人排行第二。树林子村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王家虽耕有山坡地二亩余,但因地瘠水缺,所以收成不亦足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但年纪大了,母李氏、有感不礼貌,所以特为王善人,制个肚兜以遮丑。但三弟和四弟看见了,就非要不可,母亲又不肯给他们,惹得吵吵闹闹,树桐就说:「妈!!我不爱戴肚兜,给弟弟好了。」

  心里暗自立志「我一辈子也不戴肚兜,这个肚兜,使我母亲为之难过流眼泪。」

  天生的孝心从小就流露。



  二、放牛

  树桐十四岁的那年,就要求其父母同意他为人放牛,好多得一点儿收入,和减少一个人的吃用,终于在村东头一家叫做王树德家里当牧童。在树桐上工的那天,树德就说:「你要每天上山放牛、把牛放饱,还要饮好水,当心不要吃牛吃了人家的稻禾,晚上要烧好十二铺炕床,要关好鸡架和猪圈的门。」

  树桐受了东家树德这个吩咐后,头几天,带着牛到山上放,便看到好几个同伴也在放牛,可是他们放牛,是把牛圈在一处,不管圈处有没有草吃,就呼声戏玩,牛一跑出圈,就拼命的打,有的打断腿,有的打破皮肉,伤口生疮长蛆,还有吃不饱的、生病的。树桐看着不忍心,就离开他们,自找草好的地方去放,叫牛能吃饱。牛饮水的时侯,饮完了不叫跑,怕受串水的病。冬天生牛犊时,晚上把牛犊抱到工人房屋炕上,怕牠冻死。所以树桐所放的牛,都是肥胖,生的小牛犊也不致损伤。树桐常说:「因为有牛,东家才给我们饭吃,若是不爱护牛,就太没有良心了!!」

  树桐每烧这十二铺火炕时,总是留心考查,那一铺炕犯什么风,刮什么风的时侯倒烟,随时修理。所烧的高粱槁在天暖时烧小捆。天冷时烧大捆。老人住的炕,总是烧大捆。烧完了炕,火门堵住,不让冷风吹进炕洞里去,好保暖气。树桐对于东家凡是有所吩咐做的事,都是尽心尽力做,不让东家操心,年终东家说:「树桐你真是忠诚可靠,将来一定能成人」。



  三、孝心

  树桐十五岁的那年,仍然是为人放牛,每逢年节回家省亲的时侯,他的母亲,总会留些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叫树桐吃,说:「树桐,这些好吃的东西,是留下来要让你吃的。你快吃罢!!」

  树桐说:「妈妈!!这些东西算什么好吃呢?? 东家那里好吃的东西样样有,我都吃饱了,一口都吃不下,留给弟弟们吃吧!!」

  树桐这些话,就是要安慰他的母亲。因为他的母亲常在想树桐的年纪如此小,在外能不能吃得饱、睡得好?? 树桐虽尚年少已能察知母亲的慈怀,用此足以安慰母亲的话,使母亲安心。

  树桐知道,家里穷、人多,兄弟们又争着要穿新鞋,都以不喜欢穿鞋为借口,天天光着脚放牛于山上。有一天东家树德叫他代理到亲戚家送礼,树桐想回家穿双兄弟的鞋,以全礼貌,但又回想,这样一来又会使母亲难过,终于赤着脚到亲戚家了。

  第二天树桐回家对母亲说出这项事,他的母亲说:「树桐你这样做是免使我难过,反倒使我更加难过,因你去的地方,亦是我们的亲戚,他们看你光着双脚,必然会讥笑我们家穷,不是更使我难过吗??」树桐才知道错了。

  同年有一天,得免放牛休假在家里,跟爹锄田,父子一边工作一边谈,父亲说:「我们朝阳人,每人有五亩地,就可保安定生活」

  当时树桐心里就暗自立志,将来如果能发达,亦不多贫求!!以遵照父亲之心意。



  树桐十六岁那年,是到新的一家做童工,这东家家里,雇用人工多人,东家是好人,领工对树桐也好。但是里面,有个工人看树桐老实可欺,时常欺负他,树桐都不理,

  一次又一次。

  有一天,同伙里有个身材很粗的工人同情树桐说:「树桐你太老实了,你这样的老实,出外当雇是不行的,你不用怕那坏东西吧!! 以后再欺负你,你就跟他鬪一鬪,我一定会帮你。」

  树桐听了,笑着说:「我并不是怕他呢?? 我离家好几十里来做童工,我妈一定天天挂念我,若再和人打架,万一事情传到我父母亲的耳朵里,不就更不放心么?? 我是怕我妈惦念我,着急上火,才学老实,我哪是怕他呢??」

  欺负树桐的那人,听到这话以后,就不再欺负他了。

79

主题

-7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idiak79 发表于 2015-5-9 21: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祖母逝世

  我八岁的那年,我爹四个兄弟分家,我爷爷和奶奶,归我爹奉养。后来我妈妈,看我们弟兄四个渐渐长大了,可过安定的日子了;因為我爷爷奶奶,带著养老地在我家,怕将来叔叔、大伯们借口再来分產,就在我十五岁那年,我妈叫我爷爷奶奶,带著养老地,搬出去和我二大姆住在一起。

  我在我周姑丈家工作的那年,我奶奶死了,家裡的人送信来,我和姑姑囘家奔丧。二人在路上,我姑姑说:「你奶奶死了,你二大姆怎的不死呢??」我说:「二大姆有许多孩子,她死了没有照料,怎麼办呢?? 你老不好这样说。」二人赶到二大姆家裡一看,眞是一贫如洗,连装老衣裳都没有。我奶奶停在堂屋里,连个烧纸的人也没有。我去找树椿我兄,想办法,张罗出殯,我奶奶出灵以后,一共化了三百餘吊钱,我二大姆是守寡,我爷爷觉得同住不方便,才搬出去单独生活。



  十七、夺志

  我在周姑丈的家裡做工,目的是要考查他是怎样成名的,对他一擧一动,我暗中留意,天长日久,才明白了,就是我姑丈虽然脾气不好,心倒是满好。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晨昏定省,冬温夏凉,都做得无微不至,不论大事小事,只要她一开口,他很服从。有一天,他的地邻,把他的地,侵佔去一壠,他去交涉,地邻横不讲理,周姑丈便想要打官司,想进城裡去,稟告其母,其母说:「祖上的家法,是吃亏常在。俗语说:你明天请厨师做几桌酒席。请老大及邻亲、朋友做见证,由他指定地点,另立界址,免得日后,子孙再纷争。」我姑父立卽遵照著办。第二天众亲友及老大都到齐,他当众向侵占地的人陪罪说:「家母说,地是先人所建置,我弄不清楚地界,今天在众先辈及亲友的面前,向汝道歉,麻烦汝和众人,同到地裡去,指定地界所在,另立界石免得再伤和气。」侵佔的人,一听面红耳赤的说:「我老糊涂了,大先生别说了,我错了,地是你的。」老大、亲友皆大欢喜。

  我由这宗事,知道了周姑丈是从「孝」字上兴家立业,成的名。我心想,我爷爷有四个儿子,十三个孙子,自从我奶奶去世,爷爷自立门户,贫困交迫没有人服侍。看我姑丈的孝行,眞是无顏可见人,想到此处,就向周姑父请假囘家,把爷爷接到我家奉养,囘家以后,向我姑父一说,我姑父立刻站起来,竖起大姆指说:「看你这种行為,老王家有人了!!」

  周姑父的家裡,有一位寡妇,是他的姐姐,快六十岁了。因為儿子当土匪,被鎗杀,全家被剿,穷苦无依无靠,住在姑父家里,他叫她在伙房吃饭,家裡的人,也都看不起她,连小孩子都常駡她。我就知道,我姑父虽然被人称為孝子,他对「孝」字还未圆满。

  有一天,吃完早饭,我在门外工作,我姑父又讲起孝道,很得意地讲起,怎样尽孝。我就说:「我不佩服你的孝道。」我姑父便大声说:「你怎样不佩服?? 你非说个明白不可!!」我说:「你是只知孝身,不知孝心,所以我不佩服。」他更大声说:「你得给我讲明白,不然我和你势不两立!! 人人都佩服我,你怎不佩服??」我说:「姑娘是令堂的心尖,你叫你姐姐和工人吃饭,你一家人在上房吃饭,她们是母子,必在吃饭的时侯,暗中流泪伤心。你还看不出来!!

  你算那一路的孝子??」我姑父听了,半天没讲话,然后竖起大姆指说:「我有汝这样的亲戚,眞算我有德。」立刻把他姐姐请到上房,痛哭流泪的悔过,请他姐姐在上房吃、住,从此以后他们母女姐弟,欢天喜地的过著幸福的日子。



  十八、迎养祖父

  我在周姑父家做工,学来一个「孝」字,就决心接我爷爷囘家。我向姑父请假囘家,在小庙前,找到我爷爷,我问他说:「您认得我吗??」我爷爷说:「你是我的孙子,我怎不认得??」我说:「您老若眞认得我,不用说什麼,就上我家去吧!! 我是您老的眞孙子,就是当乞丐,我也背著您老去吧!!

  汝老放心好了,我相信没有什麼不好可说。」他老也很得意,拿著行李,和祖上留的供器,来到我家,我妻问:「爷爷来做什麼??」我爷爷说:「我四个儿子,现在只剩你公公一个人了,我找儿子来了。」我爹说:「树桐养我一个人,还养活不起呢!! 您老再来,他可怎麼办呢??」我急忙插嘴说:「爹可千万不要那麼说,他是我爷爷,您老是我爹,我应养活您们,我為俩老人,就是累死也甘心和情愿。」

  当初我妈不留我爷爷时,我爹不讲话,是丢了夫纲,我这样一办,把我爹和我妈不是的罪,全赎囘来了。现在的人,知道父母有过,就隐瞒起来,不知替父母赎罪。正是陷亲不义,那才是不孝呢?? 人的身子是累心的,我爷爷在外自己生活,因為吃食不好,心里苦恼,背部都弯了,自从接到我家以后,我妻自己吃树叶,还给老人吃饭,俩老吃得饱,又精神爽,腰板也直起来了。

  十九、迎养祖父被告

  我接爷爷囘家以后,我二大姆和我婶对我说:「你当孝孙,我们得分你爷爷的养老地,还有三百吊的债务,都要归你还。」我答:「好!!」我大姆应分的养老地,她不敢分,但我仍给她了。同年的冬天,四婶魏氏,把我告官了,她说我爷爷在她嫁到王家来,用过她所有的几匹布,又当了她几床被褥,共值十几吊钱,本利算起来,一共八十餘吊钱。说我即要孝养活爷爷,这笔钱,就应该由我还,我没给她,她把我告了。想不到,这个官,也判我还她。四婶连告官所花的钱,也要我负担,这样合起来,一百四十吊。我爹便愁眉莫展说:「树桐汝一年的工金,不过七十吊钱,这要怎麼好呢??」我说:「我应该养活爷爷,若是因她告状,就这麼说,被爷爷听见了,心裡会不安,你老就亏孝道了,可千万别再说话。」

  爷爷对我说:「她来告你,就是要使我无处吃饭。」我就向爷爷说:「您老不用愁,我是您的眞孙子,我就是穷到做乞丐,也背著您老人家去,决不把您抛弃了,您老请放心。」

  这时,我一面劝爹,一面还安慰爷爷,好在我生来就有一种特性,越遇逆事,越立定心志。只要我做的对,怎样艰难困苦,我也不怕,何况為了养活爷爷。她越逼我,越是增加我孝的分量。

  我常说:人欺人,天不欺人,天加福是逆来的,遇逆事立住志,就免半途而废,我的道就这样成的;若非当年有所经过,而今讲什麼呢??

79

主题

-7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idiak79 发表于 2015-5-9 21: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富法》节选: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作官,有的从商,都是炫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务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是上海这样,在我湖面的家乡,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大人的有五、六十家,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其中文官多人,财产比较不多的,后人较好。就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钱最少的,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手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门而闻名;李勇毅公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彭刚直公的后人,十年前,有在上海作官的。大概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就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比较钱多的十来家,现在的后人多数都是萧条了。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廿万银两的;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能读书上进的,就很少听见了。


  我家与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今日都已经调零,不堪回首了;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却多优秀。最显明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个房子,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就称为富家了。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文正公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化些字型大小、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著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而君子却是不为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的很详细,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说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是同一风格。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那么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人民就会受害不小了。

  请看一看近数十年来的政治,人民所遭遇的痛苦,便知为人长官的廉洁与不廉洁,真是影响非常大啊!!所以,《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因为贪财与不贪财,关系著别人的利益、幸福很大;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便能够使子孙有饭吃;所以拼命想发财。

  今天看看上述几十家的事实,积钱多的,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不肯取巧发财的,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而且有兴旺的气象。平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会发达。现在我再举几个例子来说:

  宋朝的范文正公,他作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济众人;后来作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先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自己的住宅;后来听见风水家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想,这屋子既然会兴发显贵,不如当作学堂,使苏州人的子弟,在此中受教育,那么多数人都兴发显贵,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将房子捐出来,作为学宫。他念念在利益群众,不愿自己一家独得好处。结果,自己的四个儿子,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他的儿子们曾经请他在京里购买花园宅第一所,以便退休养老时娱乐,他却说:‘京中各大官家中的园林甚多,而园主人自己又不能时常的游园,那么谁还会不准我游呢!!何必自己要有花园,才能享乐呢??’范先生的几位公子,平日在家,都是穿著布素衣服。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钱,也都作了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照普通人的心理,以为这样,太不替子孙打算了,谁知道这才是替子孙打算最好的法子。不单是四个儿子都作了公卿,而且能继承他父亲的意思,舍财救济众人。所以,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分子。世人若是想替子孙打算,想留饭给子孙吃,就请按照范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79

主题

-7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idiak79 发表于 2015-5-9 21: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言行录》里,赵品三问王善人:“经商的人有道吗??”王善人说:“有道,有商人道。”他们正说到这儿的时候,看到一个农民,赶车上油坊卖黄豆。农民问:“豆子多少钱一斤??”收黄豆的老板说:“一斤黄豆,一块一毛五。”农民嫌价低,就拉到另一个油坊去卖。农民刚一走,这老板就给那个油坊打电话,告诉那里的老板:“来了一个农民卖黄豆,我给他的价是一块一毛五一斤,他没卖,上你那儿去了”农民到了那儿,问:“收黄豆多少钱一斤??”老板告诉他:“一块一。”农民跟老板说:“一块一毛五我都没卖,一块一就更不卖了。”说完,又去了另一个油坊。到了那个油坊一问:“收黄豆多少钱一斤??”老板告诉他:“一块零五分。”他说:“一块一毛五我都没卖,哪能卖你一块零五分呢??”然后农民又回到卖一块一毛五的地方,要把黄豆卖给先前的那位老板,可是老板却说:“不行啊,哈尔滨刚来电话,黄豆降到一块钱一斤了,你卖不卖??”农民没办法,只好把黄豆按一块钱一斤的价格卖掉了。王善人说:这样的人就是奸商,这就损了商人的道!!所以那家油坊的老板,三十年内让土匪抢了三回,平均十年抢一回。结果三十年过去,什么也没攒下,只剩一套房子。有道是:聚财不善,早晚要散。真的是分毫不差。

  还有,商人不能牟取暴利。取利的时候,正常的利润是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利过半,不算善”,利润超过了一半,你就要舍出来。因为那不是你的钱,是大家的,是老天的,在你那儿存一会儿而已。

  前面曾经提到过,有位女士生了三个小孩,都没活成。最后因为自己改变了,再生的一个女孩不但活过来了,而且还很聪明。可是这孩子有个毛病,皮肤像蛇皮一样。她妈妈就又来问我:“我孩子为什么老长蛇皮啊??”我说:“你还记得你老公公和你往外放高利贷的事吗??人家在最困苦的时候,向你家借贷,你们要的利息不是一分二分,达到三分到五分啊!!这哪叫借贷,这叫扒人皮。你扒穷人的皮,老天就要扒你的皮。”听我这么一讲,孩子她妈就哭着跟我说:“这可怎么办呢??”我说:“已经这样了也没什么好办法。若能多做善事,有功于人,有德于世,可能不会再往坏里发展。”结果这孩子的病真没有再继续发展。

  为什么说她孩子的病是从钱财上来的??因为她还有个小姑子,十六岁,也是皮肤病,全身的皮肤一层一层地起白痴。痒得厉害的时候.又抓又挠,一挠就揭起皮来,全身像个血葫芦似的。我就对她说:“你一个小姑娘,怎么会得这种病,可能还是从老人那方面来的,一定是你爸爸在钱财上出了问题。”姑娘回去就跟她爸爸讲,她爸说:“要真是从这上面来的,那我借出的钱,利息全不要了。穷人我连本都给他,救他一时之困。”她爸爸的这个愿心一发,三宿的工夫,小姑娘全身的蛇皮就掉净了。农村烧煤用的那炉铲子,一宿能扫一炉铲子皮,三宿扫了三炉铲子,那么严重的皮肤病,就这样好了。

  官就是领导。官主正,上正下忠。领导要正,下面就忠。领导不正,下面就不忠。所以说,我们做领导的,不要看下属忠不忠,而要先看自己正不正。你要不正,贪赃枉法,胡作非为,你就违背了当官之道,你让下属怎么尽忠呢??

79

主题

-7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idiak79 发表于 2015-5-9 21: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肾同源,肾气不足,肾水便不能滋养肝木,两眼便无神,眼圈发黑。肾气充足的人,眼睛清澈明亮,奕奕有神。一般脑子里经常想一些乌七八糟的色情事情的人,眼睛往往很浑浊,两只眼睛像喝醉酒一样游离而没有定力,这在相书上称为“桃花眼”,代表好色,一辈子下贱,命不好。

  一个人阳气渐褪,阴气增长,身体的毛病慢慢就多起来了。阳气耗尽,阴气充满,人就死了。所谓阳气,就是身心的健康表现:如精力充沛、身体健壮、声音洪亮、内心光明、爱心、清净、真诚、自在、随缘等等。所谓阴气,就是身心的各种疾病,身体的五脏六腑的毛病,内心的肮脏的、黑暗的、潮湿的,如贪婪、好色、凶恶、嫉妒、傲慢、嗔恨、生气、烦躁等等,都属于阴暗的不好的内容。

79

主题

-7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idiak79 发表于 2015-5-9 21: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郑主任讲病

  讲述者在学田部虑道后南返,走到公主岭女义学,上课讲道后,陈荣秩校长和刘汉清善东,便挽留担任德育主任。某天早晨,姜和善东来校,说他的叔父身患重病,医生都不给治啦,所以来买寿材,准备后事。工友赵信说:“郑主任讲病很灵,你托刘东家请他去一讲就好啦!!”姜和说:“医疗博士都叫预备后事,装老衣服都做了,怎好请人去讲呢??”刘东家也说:“郑主任能讲病,你先不要买寿材,我同你请郑主任去讲讲看,讲不好再买也不迟。”便请讲述者和陈杨静??女主任、三位讲员以及工友赵信等人,坐大车前往。车刚进姜家大门,有位老人正坐在正房靠窗的床上,喊人接客人,原来这位老人,就是姜和的叔叔,六十多岁,得病已经五天,小便不通,经医院抽过两次尿,都是红色的血,医生束手无策,不给治了。讲述者对他说:“你老是木性人,为人正直,平生没做过亏心事。你得病的原因,是受晚辈侮辱,有口难辩,急火上攻,下焦自寒,膀胱无力工作,所以小便不通。你若肯把话向我说明,病就能好。”老人说:“你??看到我心里去了!!六天前姜和娶儿媳妇,客人??多,礼应新郎先拜祖,然后开席。姜和说他要把儿子过继给他死去的哥哥,先写过继单,再去拜祖。我说:‘姜和啊!!你也四十多岁的人啦!!亲友都已到齐,等拜完祖好开席,愿意过继,改天再办还不行吗??快叫新娘去拜祖,好招待亲友。’想不到姜和说我想淹没他们一股家产,所以反对他过继儿子。

  我一听,在??亲友的面前,他太屈我的心啦!!我说:‘你爹死时,你才七岁,我若有歹意,早不管你啦!!况且我们分家是接老股分,你和你哥哥是分小股,与我无干。’他说不出理来,又拿刀要自刎!!他把我侮辱得没有立足之地,我的火可就大啦!!一夜没合眼,心里越想越窝火。第二天就小便不通啦!!你看我能说会道的,精神又好,医生说是绝症,只有等死啦!!”讲述者对他说:“不要紧,你若能??信我,病准能好。”他一听高兴说:“怎么不信呢??快救救我的老命吧!!”他儿子是中学校长,因为父亲病重,也赶??来侍侯,讲述者怕他心中不信,妨碍精神治疗,便问他:“我给你父亲讲病,你信不信??”他??答说:“我信。”又对他说:“你父亲的病,非你和姜和给掏不能好!!”他问:“要怎么掏呢??”讲述者说:“你们先照我的话去做就行啦。”便叫姜和先跪在他叔叔面前说:“叔叔啊,我不会做您侄儿啦!!”叫病人??说:“会啦!!”又叫他儿子跪下说:“爹啊!!我不会做您儿子啦!!”叫病人也??说:“会啦!!”二人轮流叩头认过。到第三遍,姜和良心发现说:“叔叔啊!!我是忤逆呀!!从小你把我抚养大,我不该惹你生气,你老饶恕我吧!!你快好吧!!你若是死了,我姜和进不了祖坟。”连哭带说,打动了病人的心,便哈哈一声,背过气去。??人惊慌,讲述者扶住病人说:“不要紧,他把浊气放出去就好了。”半晌才缓过气来说:“好、好,姜和,你说出这句良心话,叔叔死也甘心啦!!”叔侄相对痛哭,哭了一阵,讲述者说:“好啦、好啦!!

  王凤仪给江希张讲病



  建议人江希张,自西欧返国,因病住北平协和医院疗养。代表大会开幕典礼时,特来参加,初次和我见面。我对他说:“你不是我国的神童吗??怎么住外国医院??这不是神不如人了吗??”接着给他讲病说:“人的心脏属火,肺脏属金,你是操劳过度,心火上升,火去??金,所以肺部受伤。若遇逆心事,不怨人,火去生土,贪生忘??,就没有病了。”他领悟说:“谢谢老先生,我当心就是。”神童惊异赞叹说:“我游历西欧各国,所遇的名人博学之士很多,没有像老先生讲的一针见血,??有圣贤资格!!”他又说:“先母早年逝世,为报母恩,我想兴办女学,还没能做到,老先生是办女学的相关人士,我给您行三鞠躬礼,请您替我兴办吧!!”神童赞成我,还给我行礼,是叫我把全国的会兜过来啦!!





  张监理雅轩讲病

  长春市内有一个病乞丐,不能站起,脖子也不能转动,爬行乞讨,有好心的人向他说:“会讲病,不论什么病经他一讲就好,你为么不找他给讲讲呢??”病乞丐说:“我只能看见地面,到那去找呢??”那人便指引病乞丐前往。一路上聚了许多人,跟着看热闹。喊叫,请张出来讲病。张主任出来一看,人太多了,只好在门前给他讲病。问了问病乞丐家中情形,又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会讲病呢??”病乞丐说:“这位好心老爷告诉我说你一讲就好。”张主任说:“你对你老母犯了忤逆不孝的弥天大罪,老天爷罚你像畜牲走路,你说我说得对不对??”他说:“你说得太对了。”病乞丐问:“我得怎么悔过呢??”病乞丐叩头认罪。张主任问大家听见了没有????人都答:“听见了。”又对病乞丐说:“上天不罪悔过之人,你一直讨饭家,跪在老母面前认罪,再讨饭孝亲,不但病会好还能成贤人。”又教他对人叩头,又向??人说:“我叫他问:‘看我会当孝子吗??’你们齐答:‘会了’。他就能??家尽孝了。”便叫病乞丐向??人问:“大家看我会当孝子吗??”??人答:“会了”,又叫他问:“还有罪没有??”??人答:“没有了。”张主任叫??人让开路,便对病乞丐说:“你站起来以后,不要左右看,也不许??头看,一直跑下去,到了郊外,再慢慢讨饭??家。”又在脖子上击了一掌说:“起来!!跑!!”病乞丐果然站起来跑了。跑出去十几步,脖子也能左右摇摆了。??人称奇,内有人问张主任:“为什么叫他跑呢??”张主任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他若是慢慢走动,大家一看他,激起他羞耻心,怕他一动心,病又犯了。他这样一跑,谁也不认识他,好能安心??家另作新人。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呢??知过能改,永不再犯,就没罪了。”

79

主题

-7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idiak79 发表于 2015-5-9 21: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或太过偏激、或太过苛求、或太好洁癖的人,往往易遭横祸或恶病。而心量宽大、什么事都看得过去的人,往往平平安安,什么事都没有。你的心这也不容,那也不容,你的世界就是不宽容的世界。天地也不会对你宽容。一些事可小可大,在别人身上是小事,到你身上就变得不可收拾。小小的厄运与过错,在别人是很轻易就过去了,在你那里就变成了大劫。

  所以什么都不要外求,先问问你自己的心。外境就是你的心的镜子。为什么你走到哪儿都受人欢迎,你的世界一片祥和??因为你的心慈爱、平和、宽容。



  为什么有的人走到哪都不受人尊重??因为他的心偏激、自私、看谁都不顺眼。心好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片祥和,而世间之事,也往往照着他的心念走;心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片灰暗,而他的世界之事,也往往都是灰暗之事。

79

主题

-7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idiak79 发表于 2015-5-9 21: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因果不空

79

主题

-7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idiak79 发表于 2015-5-9 22: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富法上篇
  选择字号 1215182124

  聂云台讲述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作官,有的从商,都是炫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务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是上海这样,在我湖面的家乡,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大人的有五、六十家,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其中文官多人,财产比较不多的,后人较好。就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钱最少的,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手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门而闻名;李勇毅公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彭刚直公的后人,十年前,有在上海作官的。大概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就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比较钱多的十来家,现在的后人多数都是萧条了。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廿万银两的;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能读书上进的,就很少听见了。

  我家与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今日都已经调零,不堪回首了;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却多优秀。最显明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个房子,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就称为富家了。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文正公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化些字型大小、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著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而君子却是不为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的很详细,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说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是同一风格。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那么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人民就会受害不小了。

  请看一看近数十年来的政治,人民所遭遇的痛苦,便知为人长官的廉洁与不廉洁,真是影响非常大啊!!所以,《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因为贪财与不贪财,关系著别人的利益、幸福很大;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便能够使子孙有饭吃;所以拼命想发财。今天看看上述几十家的事实,积钱多的,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不肯取巧发财的,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而且有兴旺的气象。平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会发达。现在我再举几个例子来说:

  宋朝的范文正公,他作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济众人;后来作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先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自己的住宅;后来听见风水家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想,这屋子既然会兴发显贵,不如当作学堂,使苏州人的子弟,在此中受教育,那么多数人都兴发显贵,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将房子捐出来,作为学宫。他念念在利益群众,不愿自己一家独得好处。结果,自己的四个儿子,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他的儿子们曾经请他在京里购买花园宅第一所,以便退休养老时娱乐,他却说:‘京中各大官家中的园林甚多,而园主人自己又不能时常的游园,那么谁还会不准我游呢!!何必自己要有花园,才能享乐呢??’范先生的几位公子,平日在家,都是穿著布素衣服。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钱,也都作了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照普通人的心理,以为这样,太不替子孙打算了,谁知道这才是替子孙打算最好的法子。不单是四个儿子都作了公卿,而且能继承他父亲的意思,舍财救济众人。所以,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分子。世人若是想替子孙打算,想留饭给子孙吃,就请按照范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