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袭人之死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阿倦 发表于 2015-6-6 19: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袭人与蒋玉菡
  
  一
  
    第五回薄命司又副册中,花袭人的判词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个优伶指的是琪官蒋玉菡。二十八回有回前批语说:
  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琪官的茜香罗巧合转给了袭人,是才子佳人由小物而遂终身的典型。袭人在八十回原稿中,与贾宝玉的关系很亲密,王夫人看中其稳重和顺,几乎已经定了将会给宝玉作妾,嫁蒋玉菡当然不会是袭人自愿。第二十回有一条批语说:
  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在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敝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从此话。可见袭人出嫁虽去实未去也。
  袭人出嫁说“好歹留着麝月”,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当时宝玉留了麝月但没有留袭人。二十一回有一条批语说:
    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脂批说宝玉有“情急之毒”,也就是说他在情感问题上可能表现出别人“莫忍为”的刻毒。所以才会离弃了袭卿辈。
    那么,贾宝玉之所以弃袭人,由着她嫁人,是不是袭人之过呢??正如吴世昌先生分析的那样,袭人喜欢背地里偷袭别人呢??不是。读过全稿的脂砚斋说“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又说宝玉有“情极之毒”,可见袭人之去,只是宝玉的原因。倘若袭人真是暗地使坏的“哈巴狗”,他不可能骗过脂砚斋,让脂砚斋为她说好话,说宝玉“不应如此弃”她。二十一回回目“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的“贤”字后面,又有三个字的批语说“当得起”。如果袭人在八十回后成了反面派,脂砚斋应不会说她当得起“贤”的评价。可见作者与脂砚斋对袭人的评价上没有分歧,“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是实话,并非是用来反讽她德行的。
  
  二
  
    我们来勾勒一下花袭人在八十回后的故事:她先是见弃于贾宝玉,与蒋玉菡结成了夫妇,后来宝玉宝钗无力自给了,袭人夫妇又来供奉宝玉宝钗,得同始终。
    二十一回回前批说: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今因平儿救,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强,何身微运蹇,展眼何如彼耶??甚矣!!人世之变迁如此,光阴倏尔如此!!
  脂批与原文都曾暗示过宝玉与宝钗结婚后,将有一段举案齐眉、相与谈旧的日子。然而二十一回的这条批语说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这一回时,“他日之玉已不可箴”,宝玉与宝钗思想上的分歧已经明朗,可见此回已经离宝玉出家不远。
    脂砚在这条批语中感叹“袭人安在哉”,可见当时袭人不在宝玉身边。那么,“袭人安在”是不是就是指嫁蒋去了呢??不是。我们知道袭人嫁蒋去后还会有回来供奉宝玉宝钗的情节,倘若将来袭人还会再来,脂砚似乎不必感叹“袭人安在”。而且,“薛宝钗借词含讽谏”时宝玉宝钗已将决裂,离宝玉出家已经不远。袭人夫妇此时还没来,就没几天好来供奉这对已经离心离德的夫妇,没有空间而且没有意义。
    看来,在“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一回前,袭人又一次离开了宝玉。既然如此,怎么能说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呢??而且二十回又有一批说:
  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畸笏叟告诉我们,花袭人的正文是“花袭人有始有终”。袭人并没有侍候宝玉到他弃妻出家,怎么能说有始有终呢??
  
  三
  
  批语说袭人与宝玉宝钗“得同始终”、“有始有终”,然而宝玉是终于出家的,袭人又没有侍候宝玉到他出家。那只能解释为终于袭人自己了。只有袭人先死了,才能让这些批语自圆其说。
  我们知道袭人也是薄命司又副钗之一。倘若按我们前面推衍的故事,他的不幸仅仅是没有做上贾府的姨娘。袭人与黛玉不同,黛玉不能和宝玉在一起,可以说是爱情悲剧。黛玉要的是宝玉这个人,袭人能争的只是从贾家奴才到贾家主子的身份。将来贾家是要一败涂地的,袭人能离开贾宝玉恰恰是他命好却不是薄命。还有一种解释说,一个女人嫁给优伶,当然是不幸了。优伶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然而作者本人并没有把戏子看得低人一等,特别是蒋玉菡,好像还尤其敬重。而且,袭人也只是一个奴才罢了,她并不比优伶的地位高到哪里去。
  倘若袭人早死,其中的曲折就比较清晰了。我们再来勾勒一下八十回后袭人的故事:
  先是宝玉因为“情急之毒”弃袭人,袭人离开贾家嫁给了蒋玉菡。后来贾家落没了,宝玉宝钗无力自给,袭人夫妇又出力供奉他们。接着就是“花袭人有始有终”一回:袭人知道自己要死了,于是为他们夫妇做完最后一天丫头,离开了人世。后来不知过了多久,薛宝钗用诗词讽谏贾宝玉想要他归入正途然而宝玉又听不进去的那一回。脂砚感叹道:袭人也曾这样劝过宝玉,可是袭人现在在哪里呢??!!
  花袭人有始有终,“有始有终”的意思大概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岗”吧。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阿倦 发表于 2015-6-6 21: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袭人又是为什么死呢??
    三十一回宝玉误踢了袭人,晚上袭人吐出一口血来:
  话说袭人见了自己吐的鲜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眼中不觉滴下泪来。
  宝玉这一脚大概留下了后遗症,然而这还不是主要原因。那样事件之间的联系就太纤巧。这一脚的后果随时都可以发,为什么偏偏发在供奉宝玉宝钗时??
  十九回写到袭人与宝玉时,有一段说:
  彼时他母兄已是忙另齐齐整整摆上一桌子果品来。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  批: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
  批语没有说“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的是谁,又是在哪一段,联系这里的原文,当指宝玉与袭人,正在袭人夫妇供奉宝玉夫妇的这一段。当时宝玉已经需要人供奉,可见生活非常贫困,他们吃的是酸虀,围的是破毡,寒冬雪夜,饿死冻死只是早晚。可见袭人之死,除了旧伤外,冻饿该是直接原因。脂砚批上“以此一句”与下部对看的那句话——“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很有点像后面“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一回的原话。
    袭人把仅有的食物给了宝玉宝钗,自己回头去找,见总无可吃之物,加上又冷又病,知道自己命就快不保了,于是像往常一样,有始有终服侍宝玉宝钗最后一天,死了。这一段的文字定然相当感人!!难怪批语说“有始有终”是袭人的“正文”!!袭人之所以入薄命司的原因,大概也在这里吧!!
  
  五
  
    袭人死时,蒋玉菡应该并不在。以蒋玉菡的路子之广,当不至于使袭人等如此穷困。蒋玉菡原本是忠顺王府的人,二十八回出现的茜香罗却是北静王给他的。从与贾家的关系来看,北静王与忠顺王并不是一条路上的。
    三十三回宝玉答忠顺王府长史官说:
      大人既知他的底细,如何连他置买房舍这样大事倒不晓得了??听得说他如今在东郊离城二十里有个什么紫檀堡,他在那里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想是在那里也未可知。
  蒋玉菡擅自离开忠顺王府,在紫檀堡置买房舍,当也是仗着北静王撑腰。然而此举必定得罪了忠顺王。后来四大家族都败了,北静王应该也倒了。忠顺王定会回头报复蒋玉菡的背叛。
    二十八回行酒令,蒋玉菡说的是:
    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
    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
    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
    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
  作者常用诗词来预示后文情节的,蒋玉菡的诗词只出现过这一处。“丈夫一去不回归”似乎是在说蒋玉菡离开后到袭人死前也没回来。“灯花并头结双蕊”,脂批说:佳谶也。表明这在后文是有照应的,大概是说袭人一心盼望着他早些回来以致看见兆头自惊自喜。“无钱去打桂花油大概是暗示袭人当时的穷困。
    “夫唱妇随真和合”,结合其后蒋玉菡的唱的曲子,大概是说蒋玉菡与袭人曾过了一段很美满的日子——这当然在他们回来供奉宝玉那个煞星之前。袭人的判词说:“堪献优伶有福”,倘若袭人与蒋玉菡成天吵吵闹闹的,当然不能算“有福”了。
  
  六
  
    最后再来重读袭人的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我们说袭人的薄命不在于嫁蒋。相反,贾家终会败,嫁蒋本来可以成为她脱离苦海的起点。那么袭人的判词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第四句的“公子”是指贾宝玉,则判词终于袭人嫁蒋。太虚幻境的画册是众女的终身簿籍,不应该只说一半就止。所以我觉得第四句的“公子”与第三句的“优伶”都是指蒋玉菡,而这两句的说话人却是贾宝玉。贾宝玉“堪羡优伶有福,谁知他又无缘”。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袭人嫁给了你,可堪羡慕,可她竟又死了,你也和我一样没有福泽拥有她的美好了,谁能料到呢!!
    其实前文中对袭人的死还是有一点暗示的。七十七回晴雯死前后,宝玉和袭人有一段对话,现在看起来真有点谶语的性质:
  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 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袭人听了,又笑起来,因说道:“我待不说, 又撑不住,你太也婆婆妈妈的了。这样的话,岂是你读书的男人说的。草木怎又关系起人来?? 若不婆婆妈妈的,真也成了个呆子了。”宝玉叹道:“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 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 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袭人听了这篇痴话,又可笑,又可叹,因笑道:“真真的这话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他纵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便是这海棠, 也该先来比我,也还轮不到他。想是我要死了。”宝玉听说,忙握他的嘴,劝道:“这是何苦!!一个未清,你又这样起来。罢了,再别提这事,别弄的去了三个,又饶上一个。 ”

0

主题

0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论坛广告器5 发表于 2015-6-6 21: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好讨论一下,真不错
499307475 该用户已被删除
499307475 发表于 2015-6-6 22: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d

0

主题

0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snoobycn 发表于 2015-6-6 23: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en

0

主题

0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妞vm 发表于 2015-6-7 00: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想头

0

主题

0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慕风涤尘 发表于 2015-6-7 01: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有理有据!!

0

主题

0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greer909 发表于 2015-6-7 01: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是可以这么理解"有始有终",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脂批"一直对袭人颇为赞叹的意思,楼主有心!!不过“公子”我还是认为是指宝玉

1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楼主| 阿倦 发表于 2015-6-7 02: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楼上!!不管从判词的通顺和“公子”一词的理解上,“公子”是宝玉的可能性都比是蒋玉菡大得多。这点我上文说得过穿凿。其实判词只需要道及各钗人物的“大事”就够了,不必涵盖“首尾”。应该改去。
  另外,非常欣慰你明白了我为什么这么理解“有始有终”,总以为自己写得太简洁,怕说不清楚;又不喜欢太啰嗦。有人能体会就好。:)

0

主题

0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aibihu 发表于 2015-6-7 02: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子“二字在〈脂〉中未曾轻易用到,蒋乃何人,恐是配这二字不上,是以同意楼上”公子是宝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