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糊涂真水无香 - 

孔子不是标题党-----<<论语>>串读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11 23: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6.14有人认为孔子是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个人认为是误读,也不是孔子对世道的感慨和反讽,认为人心不古,大道沦落。
  
  也有人把之解释为“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即使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立足就比较艰难了。”甚至认为这里用宋朝之美来比喻一个人高尚道德和内在才华。也是偏离了孔子的本意的。
  
  关键是这一句说的是谁在难以立足于世。一般人认为这是夫子对世道的感慨,其实要对照《论语.先进》中另一段话来理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
  孔子说起卫灵公昏庸无道,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卫国不失政啊??”孔子说:“卫国有仲叔圉管来宾接待,有祝鮀管宗庙祭祀,王孙贾管带兵打仗。这样一种阵势,怎么会失政呢??”
  
  这里又提到了“祝鮀”,也就是当时卫灵公的大夫,认为他是卫国不失政的原因之一。而这宋朝是何许人呢??恰恰就是当时宋国的公子,绝色,出奔在卫,灵公夫人南子宠之,卫国太子因之欲杀南子,事败。可见当时卫国政局之乱,但是它乱而不亡。孔子在这里所谓“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只不过就事论事,借以说明如果没有祝鮀因为口才得到卫灵公的重用,维持政局,偏偏又遇到宋朝之美惹出祸事,那卫国只怕就已经失政了。
  
  结合上一句中孔子说的:“非敢为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论语》的编者似乎想为孔子及儒学子弟游说于诸侯各国之间,积极谋求参与政事的行为给以正名。
  
  6.15孔子说:“谁能不从门里出去,什么事情不是这样的道理啊!!”
  
  当然这个道,大而言之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及礼乐之治,小而言之,就是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再说具体一点,就是“道唯中庸”。但是论语的译者,甚至是编者没有把握此前两句的孔子本意,所以往往理解为孔子在发牢骚。认为“何莫由斯道也!!”跟道德经里“大道甚夷,而民好小径”是同一个意思,在抱怨人们为什么就是不接纳孔夫子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教化。离开具体的场景,孔子的话就如同一句没有电影画面,不知情节,甚至连语气语调都不明确的孤立台词,出现不同的理解是很自然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多思,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只要有道理,是可取的。但是如果,孔子的话译出来,只是空间的埋怨,那么意义是不大的。即使是本意,录入《论语》的意义也不一大。
  
  从此一句开始,《论语.雍也》中辑录的孔子语句,基本上就不再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事,基本都是泛而言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始讲大道理,这意味着本篇开始进入收官阶段。
  
  6.16孔子所说:“一个人如果以内涵取胜,那其外在的文饰就表现得就十分纯朴自然,一个人如果以外在的文饰取胜,那么其内涵,就往往有所匮乏和空洞。所以只有文质相符时,然后能成为君子。”
  
  应该说,对于这一句解释,可谓众说纷纭,但是对于孔子主张文质相符这一点,还是有共识的。要正确的理解这一句,要对照《先进》篇“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从孔子的本意而言,君子是次之于野人的。那么具体的解释,我们在《论语.先进》再继续细细琢磨之。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12 03: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6.17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应该说,《中庸》上的这一句,是对此句最好注解。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所以孔子说:“人要希望一生平安,靠的是走正道,那些走上弯路、歧路的人,如果能平安渡过一生,只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
  
  当然,现在许多人说,那么为什么“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作为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我们想一想,帝王将相之家有多少同根相煎骨、肉相残的人伦悲剧;有多少殃及子孙,祸至灭门的人间惨剧。古人的宗族观念是特别强的,有时甚至会抹掉个人。他们更加关心一个家族的兴亡。作为孔子,应该说,他思考往往是芸芸众生这个群体的命运。甚至是超越了时代。当然作为普通人,往往只关心一时一事,也是可以理解。
  
  6.18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句话可以参考“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来理解,就算是孔子对此是意有所指,但是不影响我们举一反三。比方说,对于一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往往也会利令智昏。好之者之所以按照道理去做也往往为了自己能够趋利避害。遇到对自己不利时,往往会“见义而无勇”,而乐之者则不然,他是以之为乐,他们就是为了原则而生存的,自然在心目中没有遵从这个道理更有意义的事情,自然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问题,而违背这个道理去做事,那怕是付出我们通常认为的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一句话,皆是本性使然。
  
  所以,苏东坡词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所以更有甚者,如诗云:“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去血斑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照昆仑” 。
  
  其实这句话,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进行仔细的品味和领悟,如果我们把“之”替换为“无为”,同样是无为,明白无为之道的含义的人不一定就赞成之,好“无为”者,很可能也会“非不悦子道,力不足也”故“中道而废”。或者是小人学道易使,看中的是“夫为不居,是以不去”的结果,甚至“制造”无为的表面现象。而真正的“无为”者,是以之为乐,追求是一种淡泊的心态,内在的恬静。应该说这也是进入了审美的层次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道法自然,而不是出于自身利害的考量。
  
  6.19孔子说:“,那么中等以上的,可以对他说上层的道理,中等以下的,则不可以,对他们说上层的道理。”这里主要是涉及到理解能力和境界高低的问题,甚至还有道德品性的问题。结合,上面的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所谓的中人以上,应该就是他们吧。跟知之者,讲明白乐之者为何乐之就有一点困难了,如果要跟不知者,讲清楚乐之者何以乐之,那可能真的有点对牛弹琴或和拔苗助长。
  
  《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从侧面说明,所谓“下士”也就是孔子说的“中人以下”很难明白,顶层的道理的,反而会觉得十分好笑。
  
  孔子也说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所以,单纯地靠短时的“教”而不靠长期的“化”,一味的靠内在的“德”而不靠外在的“刑”有一些社会问题是改变不了。否则,上智总是不移下愚,又何以谈得上是上智呢??我们可以让不知者成为知之者,然后成为好之者,然后再成为乐之者,只不过需要时间和耐心,我想这才是孔子的本意,也是他毕生所从事的追求之一。
  
  如果是说语境产生的理解能力和沟通障碍,其实很简单,上人语之中人,中人语之下人,即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学生听课,说:“刚才某某大师讲的,我没有明白,能不能替我解释一下。”可能另外一位学生按照大师的本意用自己的语言一表达,这位没有明白的学生也明白了。
  
  当然,也许有一种真正的智者,他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情况,来考虑表达的逻辑,角度,组织语言,让对方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他之所以能如此,一个是水平的体现,另一个心态问题,尽管孔子和老子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但是他不存在那种不屑于跟水平太低言说的心理。这样的人是很可贵。一个人做学问最终目的应该是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知识,掌握学问,明白事理。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12 12: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6.22孔子说:“齐国再进一步,就能达到鲁国的地步了,如果在鲁国的地步上再进一步,就到达到先王之道。”前面说,因为是周公儿子封地,加上周成王又特许周公在逝后可以破格享受天子之祭礼,所以史称“周礼尽在鲁”,是各诸侯国前来取经地方。孔子幸而出成在鲁国,在这里他表达对周文化极其深厚的感情,希望能恢复当年先王“郁郁乎文哉”的“礼乐之治”。虽然鲁国的国力衰落,但是仍然保持着周朝的文化精髓和意识形态,特别是是在民间的认同上。以至于齐国就因此而不敢灭鲁。齐国在管仲变法之后,越来越强大,应该说国家比较安定,社会治理有序。只要能吸收鲁文化,那么达到鲁国当年礼乐之治的繁荣程度是可以做到的。在这里基础上再进一步,就能重返先王之时的王道之治。应该说,这是孔子最乐观的盼望。
  
  6.23孔子说:“现在的觚不像觚的样子,居然也叫觚??居然也叫觚哉??”应该说这是比较传统的解释。认为孔子是在感慨,当时的世风日下,礼崩乐坏。个人认为这个观点也能成立。但是结合上一句的内容而言,我们对春秋时期要有所认识,因为当时天下观已经相当成熟,虽然孔子对鲁国有深厚的感情,但从当时的道德观而言,只到不在其位,不食其禄,对诸侯王的忠诚与否,并没有上升到特别高的要求。所以也就出现了游士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现象,楚才晋用,甚至帮忙异国对付自己的本国诸侯的事情都有。
  但是孔子还是有所区别,他往往是从天下的角度来看问题,他对齐国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绩是十分欣喜的,而其唯一的遗憾就是“管仲之器小哉”,“不知礼”。如果齐国的君臣能够君子不器,推行礼乐教化,并辅佐天子,复兴周室是大有希望的。当然,齐国在管仲之后,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是对于继承包括周礼在内的周文化应该说是没有根本性的冲突的。所以,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应该是在说他的“齐一变至鲁,鲁一变至道”的社会理想归根到底符不符合先王之道。其后,孔子认为符合,就好像一个觚不管形式如何变,但是实质没变,它还是一个精美的酒器啊!!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12 17: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6.24宰我问孔子:“仁德者如果告诉他说,在仁德在深井里,他还会跟从仁德吗??”孔子说:“仁者这样的做有什么必要呢,到了井边,君子可去马上离开,不可能被平白陷害,可能一时受骗,不可能被永远蒙蔽。所谓“井有仁焉”只是宰我打的一个比方。并不是所谓井里掉进另一个仁者,或者“仁”通“人”,井里掉进了一个人。
  
  在这里,宰我主要为了钻“仁者安仁”的空子,既然“仁者无忧”,即使井里有仁,也唯德是从。但是孔子说:“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则不惧”,其实真正的仁者必然也是智者,自然不会被表象所迷惑,自然没必要上当受骗,平白无辜,豪无意义地牺牲性命。当然,仁者必然也是勇者,当值得为之付出生命时,自然也会无所畏惧。所以,宰我提出的是一个没有丝毫现实意义的假设,但是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内部的关联。当然也没有必要认为宰我一定是油嘴滑舌,有时候进行思想上探讨,需要类似的假设。
  
  6.25孔子说:“君子要广博的学习文化知识,加深自己的修养。同时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可以使自己不背叛自己的道德理念。”开玩笑说,孔子是不是也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必须用礼来约束自己。失礼也许不可怕,最可怕是学道易使。谁知道呢??
  
  6.26孔子去见南子,南子素来以淫乱而臭名昭著。子路对老师这一举动相当的不高兴。夫子为此发誓说:“我要是怀着不好的念头去见她,让上天来惩罚我吧!!让上天来惩罚我吧!!”在这里好像也没有交待清楚,孔子是打算见南子,子路不高兴,还是见过南子之后,子路不高兴。
  
  反正,各家对此事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似乎还是个热点问题。《史记》上也有记载,并且情节上交待得更多一些。《论语》在这里辑入此事,可能夫子见过南子之后,在江湖是不是真的闹出过绯闻,也不得而知。故欲引夫子之誓加以澄清吧。相信夫子见南子也是无奈或者基于礼仪,故“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12 21: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6.27孔子说:“中庸之德行,人们不是没有做到过,关键是老百姓少能坚持的。”在这里《论语》第一次出现了“中庸”一词,但也仅此一次。《中庸》上此句为“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也有人译为“中庸是至德啊!!老百姓很少能固守之。”由于“能”一字不见论语,有人也将“民鲜久矣”理解为“老百姓已经很久没有这种道德了!!”应该说还是值得商榷的。
  
  6.28子贡说:“如果有人给以老百姓普遍的泽惠,又周济众人于困苦,这个人如何??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如何才能做到仁,那一定是圣啊!!连尧、舜都尚且都不可能完全做到!!仁者打算成就自己的事业就先去成就别人的事业,打算达成自己的心愿就先去达成别人的心愿。能够按照最接近圣的尧、舜的德行,仿效他们的作法,是达到仁的方法。”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关键就是真正的圣人之所得到“圣人”的地位,都是唯道是从,唯德是从,不欲而得。就好像孔子被树为圣人一样,他自己内心里是没有想过要成为圣人。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的志向是“吾与点也”,他的愿望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道德经》上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无私无欲的圣人境界跟“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先难后获,先人后已”的仁者境界是有本质区别的。当然,能做到一般意义上的仁者就不错了,所以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自然,孔子可不会轻易将“仁”、“圣”二字许人,更不会自我标榜。孔子之所以能达到这个境界上,恰恰就是爱到了《道德经》上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之所以这么做,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有道德”的评价,他之所以无为并不是为了“无为”而无为,最终实现“已立、已达”,而是自然而然,用夫子自己的话就是“疾固也”。对于道法自然来说,还有什么比“疾固也”更贴切的比喻呢。
  
  在这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论语》的编辑者,所引用的孔子的言论比较侧重于从更深入的讲为人做事的道理,而前一篇《公冶长》应该说更张侧重于做人做事的方法,甚至只是孔子对事对人简单的评价,也多侧重于弟子本人的修养,按后来的话说,就是内圣。并且多讲要如何做。《雍也》展现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又更深入了一层,除了要如何做,更加侧重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多侧重于社会实践,特别是从政、为学的角度。自然,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外王。而且在篇末,比较集中的辑入了孔子思想从具体社会现象抽象出来的基本原则,围绕“仁”、“智”、“中庸”这些孔子思想比较高层的概念进行了集中的展示。
aixunlei 该用户已被删除
aixunlei 发表于 2014-3-13 11: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
放船闲看雪山晴 该用户已被删除
放船闲看雪山晴 发表于 2014-3-13 16: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是老子的弟子有子正式开讲,他说什么呢??”,有子是孔子的门生吧??
  
  
  “礼”——道德和法律不分,这是个大问题。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13 20: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53楼,已更正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孔子亦云: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孔子对礼与法的关系还是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由于不知道阁下如何定义礼,如何定义法 有机会继续交流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14 01: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7.5孔子说:“我现在老得历害啊!!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有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看来在梦里孔子也经常是“有朋自远方来”。可是这一下子,梦不到周公了,孔子也有点感慨人生易老。看来,七情六绪,孔子也不能免,只不过道唯中庸。
  
  7.6孔子说:“立志于道,依据于德,依从于仁,潜心于艺”。古人“道德”二字一开始并不连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仁是孔子“德”说的核心,也是孔子道德学说的统称,最扼要的阐释就是“爱人”。艺者,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礼:礼节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音乐 六乐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古乐;
    射:射箭技手术 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御:驾驭马车的技手术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书: 书法 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 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实际上就是孔子做学问的基本路线图,也是孔门的教学大纲。孔子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全部内容应该说就在这里了。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14 10: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7.9有人解释为“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对于古人对丧事的重视,我们从韩非子的著作中,可以有更为直观的认识。《韩非子》云:“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以为俭而礼之。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儒家”所倡的丧礼的有三个特点:“破家而葬”场面极其隆重,“服丧三年”时间较为漫长,“大毁扶杖”情志极其悲伤,以至于身体虚弱只能拄着手杖站立行走。从中,我们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情。否则,我们很难理解孔子的行为。当然,所谓“食于有丧者之侧”的解释应该更灵活一些。《论语》本意是孔子每逢左邻右里有办理丧事的或者参加什么人的葬礼,食不忍饱,并非说是“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
  
  这一句主要是表现孔子对礼的遵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仁德,所以能够在很多细节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7.10孔子对弟子颜回说:“对于道,能见用之则加以施行而不使之被湮没,不能见用则加以珍藏而不使被抛弃,只有我和你也能做到这样啊!!”
  
  类似于“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这样的解释离孔子的真实意旨相去甚远,不足为取。主要是受到了此句中下文的影响。
  
  子路说:“您如果领军作战,会带上谁??”孔子说:“徒手斗猛虎、赤脚过深河,至死不悔的人,我不需要。我需要的是那种遇事谨慎、以智谋取胜的人。”
  
  孔子当然尚“勇”,但是反对意气用事,有勇无谋,一味逞强。正所谓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两者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不能“攻乎异端”。在军事上更是如此,孔子主张上兵伐谋,大勇若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