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标题党-----<<论语>>串读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3 19: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为政》串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实际上是和“齐之以刑”相对的。也是一种无为而为,这里面还是有老子的基本思路的。只不过孔子比老子在什么是无为上理解可能不一样,也可能因为他们时代不同面对的社会情况不一样。奇怪的是,孔子接下来说了一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其实,孔子是借个道理来说,为政德是根本 和诗经中的“思无邪”一样 。为政,一言以蔽之 曰:‘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一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但是从立场而言,他只是反对一味地齐之一刑。不要在这点上完全对立起来看。
  
      然后他说自己是如何做到“有耻且格”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花了多少时间才“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年!!所以,他认为教化是可以做到的,但也不是一时可以做到的。孔子圣人矣,尚要七十年,他是告诉统治者采取过激的方式,强硬的手段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分层次,分步骤,一步一步的来。
  
      继而,孔子要谈一点具体的内容了。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鲁国大夫,跟夫子是介于朋友学生之间的关系。樊迟曰:“何谓也??”说明孔子说的话,不光是几千年后我们“不知所云”,和他同时代的学生都是这样,这也怪不得我们。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个立意就比较高的,他因人而异的说,是考虑了对方的身份和出发点的。
  
     当然,孟懿子的儿子来问又不一样了。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不光是说,父母最担心就是孩子生病。可以推而言之,比方说有缺点,有不足。这个时侯,父母是发自内心的忧虑. 孔子对由不由衷是十分在意的。
  
      所以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当然,现在反过来也是这样,父母对孩子也应该这样,要更多的关心一些。不光是身体健康啊,成家立业啊。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不管如何解释,就是一条态度不诚恳。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3 23: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在这里是说什么呢??就是说 颜回一方面能接受老师的教导,另一方面又有自知之明,能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己体会出做人的道理。所以回也不愚。这个层次,不由衷的话是达不到的,回有本心。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孔子在这里是说孝不孝,是真孝还是假孝 都是可以分辨出来的。我以为此处非专指孝,而是看一个人的任何方面都是如此。
  
     然后,论语在此处,话题为什么转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想论语在这里想做一个小结吧。想当于前面说的道理 大家都要进一步多多体会。这一句和“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还是有一点呼应的。
  
      子曰:“君子不器” 这是不是上一句的注解,或者从“温故而知新 ”引申而来的,不能肯定。不器 我一般理解为变通,不拘于形范,也不攻乎异端。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两句无须多言,目前还没更深的理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下一句就是上一句的引申,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均是攻乎异端。“异”作“极”解。不过这是自己揣测的观点,跟一些解释不一样。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⑷;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两句是有关联的,都是说不知为不知,不过儒学好象对物质利益也不是视为洪水猛兽啊。前者肯定不知为不知,后者讲遇到了这样情况要如何做。“慎言其余,慎行其余,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由于“寓言”式说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特征,这里还是能体会到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说“举直错诸枉”和“举枉错诸直”是寓言,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有的解释为你能举拔正直的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劝勉为善了。我理解为“举善而教不能”是举“临之以庄”教“不敬”,举“孝慈”教“不忠”。和前面“使民敬、忠以劝”比较对应的一点,就是说如何以“劝”不是以“刑”的方法来“使民敬忠”。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个人理解是孝有它的社会实用价值,说白了就是兄弟都听老爷子一个人的,兄弟之间才能友好。推到宗族也是如此,社会也是如此。这个理解对不对,两说,如果这个理解是正确的,时代不同了,这样做对不对,也要两说。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而无信,可以替换人而无孝,人而……,强调的是事物的根本。也可以作为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说明 。
  
      孔子的为政是为为政,说白了是做的就是现在党校教授的事情,专门培训干部和树立指导思想的。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这里孔子一方面强调了客观而言,传统是不断继承和发扬,是客观上不可能断绝的,在这一点他是乐观的;他用了“损益”二字,他知道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变的,为什么会变,要不要变他还是很清醒的。当然社会主义等不来,他又身体力行的去提倡,去践行,也许是想来得更早一些吧。后世也正如其所言,孔子圣人矣!!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其实是话里有话,是说祖宗不能丢,传统文化中不变之道不能丢。“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知道传统文化不能丢,但不去作为,是没有勇气的,随大流是孔子极力反对的。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4 13: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八佾》串读
  《论语.八佾》比较集中记录了孔子对当时礼乐文化现象及其所直接反映出的各种政治生态的评论,在《八佾》里,孔子对各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特别是鲁国贵族的种种行径从维护礼乐制度的层面出发进行了抨击。从另一个角度说,《八佾》上承《为政》,所不同的《为政》是"为为政"是"务虚"层面,而《八佾》则是"为政",是孔子通过"观过识仁"的务实方式,从具体的社会现象出发,继续阐发孔子的鲜明立场和深刻观点,充满了孔子批判社会现实的牢骚。
  
  开篇明义,《八佾》首先就将鲁国贵族大夫季孙氏树为靶子。通过这个剪影,我们可清晰了解到所谓礼崩乐坏,不是礼不"讲"了、乐不"修"了,反而是诸侯、贵族们把"礼"、"乐"作为政治身份、地位、等级的象征,他们种种逾越行为直接的反映出了他们的种种政治要求。从《八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礼法的等级森严,以及新兴地主、贵族的野心对其的冲击。而他们冲击的方式不是废礼,而是僭越。
  
  孔子谈到季氏在自家的庭院中居然享用天子规格的八佾舞蹈,于是怒火中烧,大发雷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解释为"这样的事情都能忍受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忍受的!!"意思就是孔子对季孙氏的行为是忍无可忍了。另一外一种解释,则认为孔子是说,季氏居然连这样事情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出来的!!当然这个"忍"是"看得下去"的"忍受",还是"心太狠"的"忍心",从全篇如"吾不欲观之"、"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而言,个人还是倾向于前者。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之后撤去祭品时,也用天子的礼,命乐工唱《雍》诗。孔子说:"《雍》诗‘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两句,岂能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唱!!" 孔子特意点出这两句,是强调《雍》的规格之高,已文字昭昭,三家大夫竟然知礼非礼,也是其心昭昭!!
  
  接下来,孔子要悬丝诊脉,方能切中问题的根源。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折腾那些礼数,又有什么用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玩弄那些音乐,又有什么用呢??"。在这里其实跟《道德经》里对社会现实的反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表达方式不一样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利。"都是说,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夫礼者,忠厚之薄,尔乱之首。"不正是说当时的诸侯大夫们的"僭越"之礼么??
  
  所以帛书版的《道德经》要和《论语》一一比对着看,才能真有所得。回到正题,所谓"人而不仁"一语中的指出了礼坏乐崩的根本问题所在,所以才拿礼乐作儿戏,甚至于暴殄天物,为礼不和,为乐不尊,作为显赫、铺张的政治工具。"人而不仁"也就为下一篇"里仁为美"作了铺垫。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4 17: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里仁》串读
  
  在上一篇《论语.八佾》里,孔子通过对当时各种乐崩礼坏的社会现象进行剖析,一语道破当时社会问题的本质即“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并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通过仪封人之口说出“天下无道久矣,天下将以夫子为木铎”,那么,孔子这位前识者,必将是“天下无道久矣,夫子将以里仁为木铎”。在《里仁》里,《论语》的编者并没有将仁的核心内涵作为重点表述出来,不是通过孔子之口去讲具体的道德规范,而将重点放在一个人要不要讲道德,至于“仁”这一道德的具体含义及其时代特征,我们要结合论语全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有所把握。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思考的问题有两层,第一层,一个社会要不要把道德放在第一位,第二层,结合一个具体的社会时期,应该讲什么样的道德。《里仁》就是从第一个层次出发,将礼乐的实质精神抽象出来,反映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道德意识的警醒,是对当时社会问题开出的药方中最核心的一味药剂。
  
   孔子说:“达到仁的境界才是最完美的,如果我们不把仁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那是不会明白的”《论语.里仁》开门见山的指出“里仁为美”,并且指出一个人如果没有品尝过“仁”,那里能明白“仁”的美好味道呢。
  当然 这有一说是“知”作“智”解,倒也和下一句“知者利仁”是为呼应。也就是说“择不处仁”,那就会利令智昏,失去方向,不是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的。为什么呢??所以,下一句就讲: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期处于困窘的境地,也不可能长期处于安乐的环境。”为什么呢,论语说过“贫而无谄”、也说过“贫而乐”、说“富而无骄”,也说过“富而好礼”,虽然有层次上的高低,但均为孔子所肯定。
  孟子说过“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中庸》上也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都是说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无论好坏、顺逆,都要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会泯灭自身的操守和原则。
  仁者里仁为美 智者择能处仁,所以才能做到“长处约”和“长处乐”。所谓“仁者安仁”和“智者利仁”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正如同“贫而乐富而好礼”和“贫而无谄而富而无骄”的区别一样。“仁者安仁”所以绘事后素而行礼乐,而“知者利仁”是说智者还没有达到通过礼乐的熏陶,从而达到仁者的层次。仁者安仁是一个种最完美的境界,“知者利仁”则是一个达到这种境界的修炼的过程。“利”作“求”解。实质上这一句话再继续引申,就是“诚”和“明”的关系,所谓“自诚而明”正是“仁者安仁”的表现,所谓“自明而诚”则是“智者利仁”的追求。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能够明辨是非,能表扬甚至推崇人做得好的地方,也就是优点、长处、功劳,能批评甚至抨击人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就是缺点、短处、过失”。在这里,我们要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和“小人”只是为了方便教学的两个抽象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十全十美或十恶不赦的人往往是少数,大多数人是有长有短有善有恶 有功有过 有得有失。那么,我们对同一个人也要学人之所长,去人之所短,当然对于自己优点和缺点更不用说了。不能观其一点,不及其余,不管推崇和否定某人都只是针对其具体的行为,既不能有光环效应,也不能以偏全。其实“恶人”要比“好人”更难,好人是一团和气,恶人那往往是要得罪人的,以真报怨,是有时很需要勇气的。对于一个真正的仁者来说,他往往应该既是密友,也是诤友。我们对待孔子的评价上,也要持同样的态度。
  孔子在这里解释了仁者如何对待是非对错善恶,也就是仁者的首要特征,就是讲道德,有强烈的道德观念,以符不符合道德和事实作为自己言行的依据。所以,仁者不是一味宽容,而是以直报怨,仁者不是好好先生,而是惩恶扬善,仁者不会随波逐流,而是中流砥柱。特别是如果把对自己好不好,合不合自己的意,作为仁者的标准,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a13211338_18ju3 该用户已被删除
a13211338_18ju3 发表于 2014-3-4 22: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礼相当于我们说的传统文化"此言差矣,礼相当今日之道德、规章制度加法律。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5 03: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以“约"所失之者 鲜矣 是要好好"约定"一下"传统文化"的定义.
  文化:
  .文治教化。
  .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书本知识。
  .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考古学用语。
  这里从第种定义
  传统:
  .谓帝业、学说等世代相传
  .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手术、制度等社会因素。
  .指世代相传的,旧有的。
  这里从第种定义
  
  谢谢提醒!!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5 07: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此句,不同的解释彼多,主要是针对“无恶”也,一说是如果立志追求于仁德,那么他不会做坏事,虽然也会犯错误,有过失。但是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动机是追求“真善美”。对于孔子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批评孔子的不足,但是要理解他的初衷并继续发扬他这种“志于仁”的精神,从而时代的局限性和人无完人出发,承认孔子伟大的思想贡献和应有的历史地位。
      但是结合下一句而言,恐怕这里“无恶也”,应该解释为“没有任何报怨”,进一步说是“随遇而安”,在任何情况下对于自己的遭遇既不会听天由命,更不会怨天由人。
     有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有一些人出身于富贵之家,从小条件优越,甚至骄生惯养,遇到挫折之后,也会埋怨自己缺少吃苦的经历,竟而把责任推给父母,环境的使然,也是“有恶”的表现。
      所以无恶也,要从多个方面理解。但是在这里《论语》编者引用这一句语,多强调“逆境”,是因为孔子曾经说过:“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并没有把富贵和贫穷本身作为道德的标准,进而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富或贫,那就是有道德或没有道德,这种思想应该来说,还是极其深刻的。他把得到富贵的原因,甚至在富贵条件下表现,把造成贫穷的原因,特别在贫穷条件下的表现,作为道德的标准。他的原则是“以道得之”。他说:“拥有财富和拥有地位,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但不是通过符合道德的方式而获得的,那么就应该放弃;家境贫穷和地位低下,是每个人都想避免的,但是不是通过符合道德的方式而改善的,那么就应该坚守。”
      为什么呢??他说:“君子如果要放弃自己的操守和原则,那还能叫什么君子呢??”“恶”在这里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他继续强调说:“君子哪怕吃一顿饭的这么短的时间里也不会离开仁,那怕是遇到的事情再仓促急迫,也必然是这样,遇到的遭遇再颠沛流离也是必然是这样”
      所谓“造次”,是指人有时会遇到一些突发的事件,当然有好的,也有坏的,如遇到灾难、如天上掉馅饼等,这正是对人的一种考验,比方说生死之间,你如何决择;比方说,义利之间,你如何取舍。
      所谓“颠沛”,也就是“长处于约”,也是时间的考验,是指一个历尽波折,甚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艰辛,仍然没有得到自己的回报或改观,他能不能心如磐石,甚至安之若素,不改其乐。
     “仁”对于孔子本身来说,那个境界是相当高的,他说:“我没有见过真正爱好仁德的人,轻视和讨厌过仁德不完美的人。”为什么呢??“没有达到仁这个境界,而又能够追求完美的,那是好得不能再好了的事情了。”
      值得注意的是下一句话,“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他说:“那么反感和讨厌‘不仁者’的人,他们所谓的提倡仁的原因,不过是不希望跟‘不仁者’在一起,担心自身的名誉受到影响,担心自己的定力不够受到引诱,担心自己被‘不仁者’伤害而已。
      这很值得那些自命清高,孤芳自常,沽名钓誉的所谓君子深深思考,加以反省。孔子继续说:“这样的人能够有一天把他们的心力真正的放在追求和倡行仁德上吗??我没有见到能力不足的人。大概还是有的,但是我是没有见到过。
      那么这一段,个人的理解跟绝大多数人是不同的,所以断句不一样。首先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仁者,不在于标榜自身的德行,把自己置于他人之上将目标,而是担心道德的沦落。其次,真正的君子往往是少数,而大多数都是不完美的,如何能让他们变得更加完美,应该是君子的真正追求,而不是疏远和抛弃他们;第三,只要一个人,他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尊重和关怀,那怕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有其权利,即使是不得不剥夺他的生命,也不能虐待他,何况不过有一些缺点的普通人呢。当然,这里说得比较远了。
      如果能理解这一点,我们也能更好的理解《道德经》中说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能发现其相通之处。一个仁者,如果没有对人类的整体关怀,没有归宿感,充满了厌世情绪,只知道一味的愤世嫉俗,心里没有光明,也看不到希望,那绝对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
      所以,我们要看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对事不对人的严正态度,更要看到“吾未好仁者恶”所表达出的更基本立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难道是就是为了成为圣人而成为圣人吗??这也是失去了“教化”的本来意义。
      到这里为止,应该说《论语》的编者通过孔子的话语,对“仁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刻划,给我们树立一个理想的仁者的榜样,揭示了仁者的真实境界。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果不能理解孔子的真正思想,那自然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智者之心度仁者之怀。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5 16: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如果能,那还能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正所谓:“礼之本和为贵,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上下之间,人人之间都能有谦让之心,还会产生什么矛盾呢??“如果,你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既讲礼,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在这里,孔子认为对各种利益而言,礼的本质是“谦让”。礼让礼让,离开让,礼就会异化,成了空洞的仪式,虚伪的做派。所谓“让”那是一种发自人内的“无争”、“谦逊”,离开“让”,礼就完全流于“法”,成为不得不搞的规矩,甚至成为获取利益和地位的手段和目的。
  
  
  
  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地位的不同,不光表现在具体物质利益的分配上,也表现在其所能享受的礼乐待遇。在上面,《论语》通过对仁与义,义与利,礼与让的关系的分析,从现实的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仁”进一步加以阐明。按下来,孔子继续说:“一个人不用担心没有地位,真正要担心的是没有名副其实的本领,一个不用担心没有声望,真正要担心的是没有实至名归的作为。
  
  实质在这里,孔子是在揭示地位和名声的基础和实质是什么。这样,当一个人做事情,得不到应有的赏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得不到应有响应,有时也会背上一时的恶名,甚至无可挽回的失去性命,他都能无怨无悔,不改其乐,矢志不移,至死不渝。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苟志于仁,无恶也”。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一生所力行的道义都是用一个原则来贯穿他。”曾子回答:“是啊!!”然后,孔子就离开了,这时门人就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答道:“夫子所身践力行的道,就是忠恕而已”。我们看,虽是“一以贯之”,但是这个“一”却包括“忠恕”两个方面。“忠”是什么??就是真心实意、诚心诚意、尽心尽力的对待人和事,不管他是谁,地位有多高。所以,左传上说“上思利民,忠也”,即使天子也是如此。这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应有的要求,“恕”是什么??是将心比心,推已及人,互谅互让。这是指一个人对别人应持的态度。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人对自己的要求很苛刻,自然对别人的要求也很严格,虽然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对方还是接受不了。这种情况,双方都要“恕”,作为提要求的人呢,要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并付之努力;作为被要求的人呢,要考虑对方的对自身要求而言,也有所让步。
  
  
  
  至于,如果以为忠为名,对别人无理要求,以恕为名,对自己百般维护,那读圣人书也就毫无意义了。这不过是“小人之儒”,所以“宁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

2

主题

-2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楼主| 糊涂真水无香 发表于 2014-3-6 01: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说:“父母还在世,不应到远方去游历。如果不得已,那么必须有正由的理由,并把自己的父母安顿好。”所谓“方”同“放”,直译“依据、依托”,也就是说离家远游,对于自己要有正当的理由作为依据,对于父母要有合适的地方作为依托。
     孔子说:“三年还没有改变父辈的做法,可以称得让孝了。孔子说三年,当然我们也不能教条,作为父辈,在古代的宗族社会里,不光是指自己的父亲,还有许多的宗教长辈。你自己的父亲的做法,往往是他们的共识。作为晚辈,不能急于改变也就在这里,往往也没有这个力量去急于改变,而得到认同。所以说,对孔子话要结合时代去看,当时社会在解体之中,合理和不合理的道德规范往往都同时在瓦解。有一些要坚持,有一些要改变,但是不能操之过急,不管是出于长辈尊敬,还是出于后果的考量都应如此。同样,孔子只说三年,表明他并不是顽固的坚持一切。
      另外这个“道”也是指比较原则的东西,古人的思想是比较统一,特别是在一个宗族之内,那么要修改比较原则东西,也不是可以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
      特别是,作为周朝或诸侯国家的太子或储君,他们孝或者不孝,那不是一般的家事,如果由家变演变为国乱,那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自然不能失之于慎重。所以读论语,对于一些其基本的道德规范,一定要结果具体的角色、身份去理解。看一看,春秋的历史我们会明白很多。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是不能不知能的,一则是因为父母又添了一寿,所以心里高兴,一则因为父母毕竟正在老去,所以心里也很忧惧。
      那么以上四句,全部是说“孝”,甚至在《论语》中重复出现,在《论语》编者看来《里仁》之中不说“孝”是说不过的,因为“孝”毕竟是“仁”的核心内涵。孝是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特别是天子之家,诸侯之家等。往往是开国之君,还不错,其子孙却是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还有多少父子骨肉相残,导致国难国衰。这是一般人所遇不到的。所谓儒者帝王师,我们一定要理解《论语》不光是给我们看的。

6

主题

-6

回帖

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5
筑思 发表于 2014-3-6 06: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红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