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河南孙建设 -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1: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解读《红楼梦》的“秘诀”
  
  胡适之既然这么说了,咱们就等等上海灵学会的消息吧,趁此空闲不如先看看“秘诀”四:寻出大旨觅思路。
  前文已述:文本与脂批相比,文本为主,脂批为从;就脂批自身而言,反引为主,其他为从;反引中以偏引为主,辅引为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文本的主从??
  文本的“主”就是“大旨”。这个按说很容易找到,因为第一回就白纸黑字地写道:“大旨谈情”。《红楼梦》写的就是宝黛之恋,因“毫不干涉时世”,故胡先生才说:“《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
  胡先生是只照了“风月宝鉴”的正面。若一反照就成了“大旨谈清,无处不干涉时世”。试分类述之。
  ㈠.直白类:就是直接暴露出来。仅举两例:
  例一: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门子闻听贾知府不知“护官符”,大为吃惊: “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这里要注意几个点:一,“大丈夫相时而动”,那个“时”怎么样??像甄士隐那样的富有、仁义而又安分守己者竟想安而不能,可见已是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末世。“时”看准了,应该怎么“动”??那你就想想“秦末”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及元末的朱元璋吧,他们才堪称“大丈夫”。但作者掩盖得非常好,紧跟一句就是“趋吉避凶”,算是为“动”作了注解。二,无论贾化说的是不是真话,想必就是包拯重生,处在那个“时”中,想做个清官都办不到。三,“各省皆然”写尽全国,无一处不然。四,门子的“冷笑”耐人寻味:一个葫芦庙里的葫芦小和尚,竟能对全国的时世看得如此透彻!!再联系此回的题目:谁是葫芦僧??有人说是贾雨村,因为他是知府,又在葫芦庙里住过,故被戏称为“葫芦僧”。请问:在庙里住过的人都是僧人吗??再说,这案子到底是贾雨村判的还是葫芦庙里的小和尚判的??显然,在此案中下判的是那个小和尚,大知府只是个傀儡。在两人的对比中,小和尚浑身透露着精明,而贾雨村则显得傻里傻气,似乎真“愚蠢”。注意:雨村真不知时世吗??别忘了他的姓氏:贾,原来他是“假愚蠢”。那个精明的小和尚迷迷糊糊地钻到圈套里,还觉着里面挺舒服呢,这也算是封肃入住仁清巷——风俗加人情吧。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1: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例二: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有:“察院坐堂看状,见是告贾琏的事,上面有家人旺儿一人,只得遣人去贾府传旺儿来对词。青衣不敢擅入,只命人带信。那旺儿正等着此事,不用人带信,早在这条街上等候。见了青衣,反迎上去笑道:‘起动众位兄弟,必是兄弟的事犯了。说不得,快来套上。’众青衣不敢,只说:‘你老去罢,别闹了。’”
  这是阿凤唆使尤二姐的未婚夫张华去都察院告状,堂堂的都察院别说抓贾琏,就是对贾家的一个奴仆也不敢轻易动手,“只得”一词就传达出他们不敢办又不得不办的无奈。被告人旺儿挺风趣,不是闻讯躲避,而是主动迎上去,笑着请他们“快来套上”;这可使那些官吏犯了大难,不仅不敢套上,还称他为“老”,即“老人家”之意;并请求他“别闹了”。贾府的威势,由此可见一斑。官司审理更有趣:那些都察院的大老爷们就像是王熙凤手中的木偶,阿凤叫他们抓,他们就把张华抓起来打一顿;阿凤叫他们放,他们就立即逐出;阿凤再令他们受理张华的案子,他们又受理并按阿凤的意图判张华领回尤二姐。直到贾蓉把张华吓跑,阿凤又令旺儿找到并治死他。且不说张华的命运,都察院的大员们尚且如此可怜,这个“时”昏暗到何等地步!!
  ㈡.曲折类:这是与前者相对而言,就是避开直写而用曲笔,可分为间接式、隔断式、联系式等。
  间接式即间接写法。仍说上例中的张华,王熙凤“悄命旺儿遣人寻着了他,或说他作贼,和他打官司将他治死,或暗中使人算计,务将张华治死”。一个无辜的人,凭着别人的诬陷而一场官司就会被“治死”,或是被人一算计,小命就没了!!无论你多么安分,只要有人想要你死,随时随处可能就是你的死地,你说多可怕!!这样的事例文本中比比皆是,大到贾化因二十把扇子诬陷石呆子,阿凤为三千两银子致使一对情侣双死;小到王夫人逼死金钏、晴雯,周瑞家的一求主子就了结冷子兴的官司等。
  隔断式就是你单看一处或许不明白,把两处或多处凑在一起,意思立显。如第一回先说石头上的文字“无朝代年纪可考”,这似乎沾不着清朝,免得别人抓把柄。但是,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贾蔷要龄官唱《惊梦》,这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场。汤显祖1616年去世,距清立国仅有28年;而在第五回中,警幻仙言:“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将三者的信息一综合,表明《红楼梦》写的定是清朝,因为明从1368年立国到汤显祖时期,已经二百多年了,不可能倒回到百年;以清立国百年计,当为1744年前后,正是雍正末年到乾隆初年,且那是个“运终数尽,不可挽回”的王朝。作者的这个胆识,不可谓不大!!
  联系式就是有的问题虽然不能通过间接式或隔断式解决,但与某个看似无关的因素一联系,立即就能得出答案。如荣国府在京都,京都又在哪里??小说交待的很清楚:长安。有人感到奇怪:清的京都在北京,怎么跑“长安”去啦??这其实是个政治地名,位置在哪里并不重要;按照反看法,“长安”就是“濒危”,表明这是一个即将灭亡的朝代。再如第十六回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单看“天佑”显然是个好字眼,但它与“吴”一连就变味了:因为“吴新登”脂砚就批为“无星戥”;由此可知“吴天佑”就是“无天佑”啊!!一个王朝“濒危”而又“无天佑”,它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1: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只是在文本中要注意隔断式和联系式,读脂批同样要注意这些问题。仍以第一回中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为例,甲戌本有侧批:“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这是不是脂砚在与作者唱反调??肯定不是。那么,怎么理解脂砚的这一批语??不妨再看看同回中的另一处:“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甲戌本上条侧批为:“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脂砚前说朝代年纪“大有考证”,此处果然考证出来了,比胡先生考证“曹雪匠”还轻松。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羲皇上人”算是什么“朝代年纪”??其实,这仍有表义与里义之分。表义:“羲皇”是传说中的伏羲氏;“羲皇上人”即伏羲氏以前的人,传说那时的人生活闲适,无忧无虑,正如甄士隐。里义:由“士隐”想到隐士陶潜,由潜、隐想到渊明描绘的“桃花源”中人,他们就是“怡然自乐”,与甄士隐非常相似。若进一步思考:他们是怎么进入桃花源中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么一说,你明白“年纪朝代”了吧??那就是秦末。回头再看前批中的“大有考证”,也有表里二义:表义即指此处的“羲皇上人”,当然,很多人只会看到它的表义微微一笑,不会往更深处琢磨。里义:就是提醒你注意文本中相隔断的几点,如前所述,把它们一联系你就能“考证”出小说的“朝代”甚至准确“纪年”。文本与脂批的此类写法,才是真正的草蛇灰线、一击数鸣、空谷传声、云龙雾雨,二者水乳交融,手法高度一致。这样的脂批,非作者本人写不出来。
  ㈢.隐寓类:就是作者把要表达的真意隐藏起来或是借助寓体来完成,可分为隐藏式、借寓式、混合式。
  隐藏式。如第一回有: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从字面看就是特指山、崖、峰的名字;脂砚对三名均有批注,分别为:“荒唐也”;“无稽也”;“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这种引导看似均为正引,稍一琢磨又觉着有些不对劲:对“大荒”、“无稽”的批注都非常简短,为什么对“青埂”情有独钟??再三琢磨才知道:“青埂”的谐音更近“清更”,且此义比“情根”更符合主旨,这里脂批用的是偏引。要说这脂砚也怪,阅读《红楼梦》本来就够困难的,他为什么还要迷惑读者呢??理由很简单:他只想把本意直接告诉给朋友,但又怕清统治者看出来,故不得不如此。
  再举一例:第八回写到秦钟时有:“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脂砚在“秦业”下批:“妙名。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在“营缮郎”下又批:“官职更妙,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试想:把秦解为“情”与“清”哪个更符合本书的主旨??对于汉民族来说,秦和清都是入侵之敌,只不过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北,故前文中把甄士隐当作“秦末”人。本书“谈情”只是“明修栈道”,而“谈清”才是“暗渡陈仓”。这么说来,“情因孽而生”从背后看就是骂“清”是孽种。孽的本义为庶子,如小说中的贾环。因庶生而引生出不正,因不正而引生出邪、坏、妖。以庶义,正反映了满汉关系:汉为正统,满为庶支。以邪、妖义,是就满清统治者残忍的一面而言的,故小说多处写到妖魔横行,真是因“清”而“缮”此一书。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1: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秦氏指代清,还有以下六点理由:
  其一,第五回写宝玉在秦可卿床上睡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按文本所写,《红楼梦》之名就源于警幻仙的“红楼梦”曲。而宝玉此梦就在秦氏床上,又是可卿领他入梦,领他出梦,故“红楼梦”既秦人一梦。另有荆榛、狼虎,均为东北深山老林的特征,特别是那道“黑溪”,就等于直接点明是黑龙江。
  其二,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有回前诗:“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该诗点明珍惜宫花的人姓秦,即秦可卿。但秦可卿的父亲做的是京官,她是从养生堂抱养的,怎么说她“家住江南”呢??莫不是秦业从北京专门跑到江南去抱养两个孩子??这种解释肯定不合情理。要是“只照他的背面”,江南就是海北,渤海以北就是满人的故地。
  其三,正是因为秦可卿被视为清宫花,张友士才断言她必死于春分,这与宝钗采的白花蕊要在春分日晒干是一致的。
  其四,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做棺材用的是“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甲戌本有脂批:“樯者,舟具也……尘网难逃也。”乘船而来,表明秦在海北;尘网即法网,秦可卿死后落入法网,暗示秦人难逃末日的审判。
  其五,秦可卿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理由有三:一是第十三回中贾政一听说要用樯木葬秦可卿,就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但最终可卿还是享用此物了,表明她并非“常人”。二是甲戌本第五回中,在那幅“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的画下有诗为:“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就首句字面义而言,她的身子是由情天情海幻化而成的,而宝玉、黛玉分别是由顽石、小草幻化而来,哪有她的造化大!!若索其隐含义,海即水,水即清,情海指代满清;而“情天”当为秦天,此处的“天”指上、前之义,即秦在清前。在中原人看来,秦与清的相通之处都是侵入,即“淫”。秦可卿当是这种共性的化身。有的版本把“身”改为“深”,这就割裂了她与宝、黛之间的本质联系。三是警幻仙对宝玉之语:“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无论是宗教徒还是科学家,都认为物质世界的形成有一个从无到有、由虚到实的过程,现实世界的前身就是“太虚幻境”。而警幻仙就是掌管太虚幻境的,秦可卿是她的妹妹,可见身份的特别。
  其六,由“兼美”之名,亦可证明可卿特殊。此名有三义:一是她兼宝钗、黛玉之美,这就是宝玉眼中的“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二是兼秦、清之欲。淫即情欲,故其身为“情天情海”所化。三是兼美女与祸水。此义集中表现在可卿卧室的设置: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1: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能使宝玉眼饧骨软的那种香,甲戌本有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吸宝玉之髓者想必不是香,而是人。再说那幅画,画的不是海棠,而是杨贵妃,唐明皇曾望着她的醉态痴情地说:“海棠睡未足!!”此图的关键点在于“春”字,其注脚当在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的那只“绣春囊”上:“绣的并非花鸟等物,一面却是两个人赤条条的盘踞相抱,一面是几个字。这痴丫头原不认得是春意,便心下盘算:敢是两个妖精打架??”明白了“春意”,你就能看到“海棠春睡图”了。还有那副对联,单看“嫩寒锁梦因春冷”,似乎说的就是海棠花在初春的乍暖还寒季节里含苞不放,仿佛是在做梦;其实这也是个大比托,把花人合一,意为杨玉环醉卧,把个唐明皇看得心里痒痒,谁知她却像朵含苞不开的海棠那样久醉不醒,莫不是锁在春梦中??难怪甲戌本脂砚对此有双行夹批:“艳极,淫极!!”它既绘出“海棠”的睡态,又写尽观者的心理,与下句的“芳气袭人是酒香”正好一脉相承,既点明了“海棠春睡”的原因,又可察觉到观者由睹到嗅,馋涎欲滴。
  由物而牵出的几位美人:武则天、赵飞燕、杨玉环、寿昌公主、同昌公主、西施、红娘。甲戌本对此也有脂批:“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这就明确地告诉读者诸譬有深义,只是批者不肯说破。什么深义??按诸家论史,西施是范蠡所使的“美人计”,由此使吴国灭亡;赵飞燕与其妹赵合德祸乱西汉,终有王莽篡国;杨玉环导致安史之乱。这就是美人祸水,小则败家,大则亡国。武则天、杨玉环都是一身事奉父子,这又暗寓贾氏父子聚麀。关于寿昌公主,很多人认为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据《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载:“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后“梅花妆”即源于此。同昌公主是指唐懿宗的女儿,因深得父亲宠爱而极富,以珍珠制成连珠帐。就表面义而言,秦氏有寿昌之美,同昌之富。若以寿谐俦、昌谐娼,俦娼、同娼均暗寓秦氏同事父子、兄弟。焦大所骂的“爬灰”,当指她与贾珍的关系;所骂的“养小叔子”则应为她与贾蔷的私通了。第九回中说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了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辞。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并寿昌、同昌于一身,写尽秦氏之淫。怎么最后又扯出个“红娘”呢??这也点出了她的双重身份:把宝玉引到自己的床上,也该算是“同昌”吧,故警幻仙把妹妹“可卿”许配宝玉;但宝玉感觉着那位“莺莺”是宝钗与黛玉的合成,可卿的角色就只能是“红娘”了。这么多尤物合成一个秦可卿,真可谓“情天情海幻情身”。
  综上可知,秦可卿既是“情”的化身,又是“清”的代表。以秦代清,秦可卿即为清可倾,故她先死去。继而父亲秦业去世,即清业倒塌。最后可卿的唯一弟弟秦鲸卿夭亡,真是“清尽倾”了!!秦钟的谐音为清种,他的夭亡意味着清人断种,可见作者对清的痛恨程度。脂砚故意偏引,这就体现出《红楼梦》的一大特点:以情掩清,谈情是外表,反清为实质。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1: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寓式。试举两例:
  例一:第十九回宁国府演戏:“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闻于巷外。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
  作者借妖魔鬼怪横行代满清统治者横行霸道,而百姓不知痛心竟还叫好,这很容易使时人联想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而今人更容易联想起鲁迅笔下的一个特写:日本人要处决中国人,而中国的看客还拍手叫好!!
  例二:第二十一回有:“是夜二鼓人定,多浑虫醉昏在炕,贾琏便溜了来相会。进门一见其态,早已魄飞魂散,也不用情谈款叙,便宽衣动作起来。”
  与例一相对看,贾琏像不像那些黑暗中的妖魔??所不同的是:众人看到妖魔鬼怪竟叫好不绝,而这个“浑虫”任凭老婆就在身边被奸污,他竟醉昏不醒!!这样的“浑虫”肯定不止他一个,想想那些看戏的人就明白了,故其名为“多浑虫”。就《红楼梦》而言,确实是色情满纸,不然,那个“大旨谈情”就蒙不住人了。正如清人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所说:“淫书以《红楼梦》为最,盖描摹痴男女情性,其字面绝不露一淫字,令人目想神游,而意为之移,所谓大盗不操戈矛也。”这就是《红楼梦》笔法:虽然被称作淫书之最,其淫多是“云龙雾雨”。可是贾琏与多浑虫之妻却是例外,此处竟放笔一写,为什么??那是作者在痛苦地呼喊:多浑虫们,赶快醒来吧!!
  混合式。典型的就是第十四回所提到的“这六家与荣宁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由“八公”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成语“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晋谢安石以8万精兵大胜苻坚的秦军87万,那是南方的汉人对北方的胡人一次辉煌的胜利。仅“八公”就足见作者的用意深蕴。再看其封号及姓名:荣国公贾源、宁国公贾演、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缮国公石。六公姓名含十二地支,前已有述。把“八公”之名连起来有什么隐义??不妨看看:源、演、清、彪、翼、魁、晓明、守业。
  三点说明:一是贾氏兄弟之序,贾演为兄、贾源为弟,本该先演后源;但贾源的地位高于贾演,因为贾赦“现袭一等将军”,贾代化“世袭一等神威将军”。世袭的爵职是递减的,而荣公之孙贾赦与宁公之子贾代化品阶相等,足见贾源的地位高于其兄贾演。再就是从自然规律看必定先有“源”而后有“演”,因为无源不可能有流。二是彪、翼、魁在脂批中均已点明为虎、蛇、鬼。三是缮国公没有留下名字,按脂批:其名为守业,即守夜。
  明白了这三点,再看“八公”之名:源演清就是本书的大旨:原演清;虎、蛇、鬼揭示出满清的本质,正好与“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及“虎狼蛇虫得道者就不少”相对看,又正好为“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作注脚;“晓明”暗示长夜即将过去,“守夜”者必将无“夜”可守,只得“亡故”。八公之名暗含“清”的三个阶段:起源→猖狂→灭亡。
  再看“八公”的爵号,稍作调整如下:荣、宁、镇、齐、治、理、修、缮。你一看就知道,这也是满清的兴衰史:“荣”为兴盛,即满清的兴起;“宁”或指短期的安宁,或指满清的美梦“长安”;而“镇”的背后映射的正是“纷纷乱”,表明短期的安宁已经结束,“长安”的美梦已被打破,不得不举起屠刀血腥镇压;“齐”字耐人寻味,因为齐国公为“陈翼”,即辰龙与巳蛇,表龙蛇相争之义,其注脚就是“阴阳数不同”及“双悬日月照乾坤”,这也是对“镇”的绝妙讽刺——蛇不可能镇得住龙,若二者能“齐”,也许就是蛇的最大神通了;面对这种局势,满清统治者当然是想尽力“治”和“理”,只是因为“贾天祥”与“吴天佑”等因素,清业仍无可奈何地日趋衰败,不得不勉强“修”与“缮”,在这“忽喇喇似大厦倾”之时,一个“缮国公”能有什么办法??只得“告命亡故”。缮国公的结局正好与秦可卿之父秦业相对看,那老头官居“营缮郎”,因无“营缮”之能,只得绝望而死。
  后看“八公”的子孙:贾政、贾珍、牛继宗、柳芳、陈瑞文、马尚、侯孝康、石光珠。因继宗是牛清之孙,稍作调整变更,则为:珍政清宗,柳芳陈瑞,马尚侯孝,康石珠光。“珍政清宗”既可解读为“真正的满清人”,也可看作是为“清政”。“柳芳”就是柳树花,即柳絮,随风满天乱飞,按苏东坡语:落入水中化为萍;“陈瑞”即沉瑞,瑞为满清统治的象征,瑞沉加之芳飞,寓义满清王朝的衰亡。“马尚侯孝”即马上候孝,清宗子孙等“候”着“马上”戴“孝”,表明满清即将死去。“康石珠光”中的“康”是从“侯孝康”中调整下来的,当指代康熙及其子孙;“石”取其谐音或死或豕,取前者意在诅咒统治者死亡,取后者意在讽刺清帝笨如蠢猪;“珠”谐诛,“诛光”就是要把“康豕”全部诛杀光。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1: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八公”及其子孙的爵号、姓名当然不限于一种解读,但从中你至少可以明白两点:其一,《红楼梦》的大旨就是谈清;其二,此书不可能是“实录其事”,因为傻瓜帝王也不会那样封爵号,更不会有如此巧合,且不说“六公”的姓名正好凑成十二地支。
  ㈣.象征类:就是借助甲事物来隐含乙事物,与文学手法中的象征并非完全重合。《红楼梦》中这一手法用得相当普遍和巧妙,这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比如第二回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甄贾二宝玉的一些荒唐话:
  长安荣国府贾宝玉语:“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府甄宝玉语:“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
  甄宝玉口中的“你们”,是指跟他的奴仆,与贾宝玉口中的“男人”基本上同义。怎么理解两个宝玉口中的“女儿”和“男子”??一些学者认为:“女儿”代表汉人,“男子”代表满人。这种观点有三大可贵之处:一是将书中的人物分成汉满两大阵营,仅此就是《红楼梦》的大关键,已经看穿“大旨谈情”的背后是“大旨谈清”。二是似乎符合作者的原意:因为书中的很多女儿既可爱又有才,如大观园中的钗、黛、湘、探等,而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由此可见《红楼梦》的主旨是排满的。三是这一分法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
  记者的看法恰恰相反:“女儿”不是指代汉人而是指代满人,而“男子”指代的才是汉人。理由有四:
  ㈠.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女真分为两部:一部分灭掉北宋后建立金国,被元灭亡后汉化;另一部留在本土继续发展,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与明王朝对立。从五行的角度说,明为火,金遇火则融为水,即火克金,金生水。水多则满,故皇太极于1635年把女真族改为满族,第二年又把“后金”改为“清”。这样一来,火遇水而灭,明王朝就被清取代。“女真”的字面义为真正的处女,即“女儿”。故两宝玉口中的“女儿”指代的不是汉人而是满人。
  ㈡.甄宝玉的话就确定了“女儿”与“男子”的地位:男人若不小心说出“女儿”来,竟要“凿牙穿腮”!!试问:在满清统治时期,汉人有这么尊贵的地位吗??所以,此话看似荒唐,它的背后透露出的却是血淋淋的镇压:汉人如敢冒犯满人,决不轻恕!!
  ㈢.“男人”就是汉子,汉子就是汉人,再简单不过了。
  ㈣.贾宝玉的话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女儿是水作的骨肉”。庚辰本第十四回释“牛清”时有脂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且不说那头老“牛”,这里“清”=“水”=“子”。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即“女儿”就是清人。清、水怎么又是“子”呢??此字用得极巧:既是十二地支之一,又与十二生肖中的“鼠”对应,故《红楼梦》一开篇即先写月出,就是为“鼠”在黑夜的猖獗提供环境的。有人说:《红楼梦》是先从甄士隐做梦着笔的,那是白天而不是黑夜。注意:当时临近中秋,故甲戌本在“炎夏永昼”后有脂批:“热日无多。”若以一年比作一天,夏天为白昼,冬天为夜晚,中春和中秋即昼夜的交界点,故《红楼梦》就是开始于“日暮”。同时,“子”还与“父”相对,这就确定了满汉关系:汉为“父”,满为“子”。

3

主题

-3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1: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日与月。明白了二字的象征意义,再去看文本,原来你很可能觉着它平平常常,此时就会大放异彩。如第一回中贾雨村在中秋节时曾写有一首对月抒怀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就字面上看,它就是一首普通的咏月诗;再往深里看,就是贾化借此表明自己欲飞黄腾达、一鸣惊人之志。别的还有什么??恐怕很多人都不会再去琢磨它了。若是你把目光紧盯着“满”与“清”看一会儿,再把八月即桂月联系起来,立即就会意识到:八月十五就是“桂三五”,倒着念就是“五三桂”;团圆连着美梦,抱负难以实现常称美梦难圆,梦想成真则称梦圆。解透这两个点,“时逢三五便团圆”就是:清人得遇吴三桂,入主中原的美梦得以实现。次句中的“玉栏”象征朝廷、王权;“清光”或被写作“晴光”,若作者确实用的是“晴”字,显然是在躲避文字狱,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写月光就是常用清光、清辉等,放在此处,无论是“清光”还是“晴光”,就是暗含清人的势力;“满”有双重含义:一指满人,二是全部、完全。“满把清光护玉栏”是说满人像个贪得无厌的魔鬼,张开魔掌,把汉王廷严严地控制着。第二十九回中有“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那位“遮天大王”,不正是对“满把清光护玉栏”的清人的逼真写照嘛!!注意“遮天大王”的生日:四月二十六,汉吴三桂勾结满清在山海关大败汉人的时间是1644年四月二十三,正是这一战使满人得以入主中原,也就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二十三及吴三桂都是令汉人挥之不去的阴影,两者之和就是那位“遮天大王”的出世日,即四月二十六。三句的“天上”与四句的“人间”正相对,满人在天上,汉民在地下;“仰头看”不是观赏,不是兴奋,而是震惊:啊!!怎么跑出来个这东西??同时又很无奈,用甄宝玉的话作注:谁敢冒犯,凿牙穿腮!!一首小诗,把天地翻覆、满汉地位全囊括进去了,这就是脂砚所说的“表里皆有喻”,而且是愈深愈奇。
  有人问:把八月解为桂月,有依据吗??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宝玉所写的时间是:“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庚辰本在“月”下有双行夹批:“是八月”,证明八月即“桂月”。
  这个时间耐人寻味:年为“太平不易”,很容易使人想到那个“长安”,从背面一看你就明白了;此处不用“年”而用“元”,意味着又该改元了。月冠之“蓉桂竞芳”,桂是南方之木,蓉为水中之花,两者一高一矮、一南一北、一陆一水,象征之意自明,妙在又有“竞芳”二字,正好借来为“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作注。年当反看,月用寓义,那个“无可奈何之日”应为实写:因王夫人盛怒,晴雯屈死,宝玉除了偷偷地哭一阵外,实在无可奈何!!其实,“无可奈何”者何止宝玉一人??想想那个躺在床上借酒而醉的“多浑虫”,他敢睁眼吗??再想想清统治者,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镇日纷纷乱”,也只能发出一声长叹:无可奈何花落去!!
  当然,不要一说“月”象征满清,见文本中有“月”就立即把它当作清廷或满人,有时含义恰恰相反。如第七十六回有“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由“争辉”联系到“竞芳”:那么,“水月”相当于“蓉”;而“皓月”则为“桂”,象征着汉而不是满。

26

主题

-26

回帖

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
紫砚斋111 发表于 2015-4-26 02: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如果像你这样的猜谜似地解读,红楼还有阅读的意义吗??

26

主题

-26

回帖

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
紫砚斋111 发表于 2015-4-26 02: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写的很好,后面这些意义不大。就算有反清扬汉的隐写,或这就是“水月”净地,是清代社会的缩影,也不过是红楼已经明显表达过的思想,不算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