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双鱼双鱼 - 

江城回味

[复制链接]
fengx90s 该用户已被删除
fengx90s 发表于 2015-4-25 07: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楼主,你是云南江城县人吗??

10

主题

-10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楼主| 双鱼双鱼 发表于 2015-4-25 07: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年,我听到一个刚到广东的家伙跟我说,其实粤语不难学的,许多发音都和江城话差不多。这句话雷到我了,怎么可能呢一个南一个北,不带这么嘲笑江城话的。结果他就给我举了几个例子,听完后,我激动了。果然不错啊。比如街的该音,巷的航音,垃圾的乐瑟音等。

  其实,我激动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两种方言的相似度有多高,其实读音相近的也就这几个词而已。关键在于,这些词,都是我当年觉得最土,最不愿意在外人面前说出来的词。粤语土吗??江城话土吗??或者说,土,有什么问题吗??土,就是难听吗??这些问题不会有确切的答案。

  回过头去看江城话,引以为耻,或引以为荣,其实,只是一个关乎文明程度,关乎信心的问题。那些最土,最别扭的发音,追根溯源,反而是大有来头的古音。在一个自信的民族,或是一个自信的省的人民中间,古音是历史,是文化,是最值得自豪的东西。而在一个自卑的,总是以落后,野蛮,愚昧这些词给自己贴上标签的人看来,所谓古,全是糟粕,是现代化进程中早晚要被抛弃的东西。

  也许,那时我们所嫌弃的,不是江城话,而是江城,这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而后庆幸可以离开的美丽或丑陋的故乡。我们以一个浅薄的文化人的身份,嫌弃江城话,嫌弃那些勤劳的,贫穷的,狡猾的,粗俗的人民。因此,那故乡自我们离开后也就把我们抛弃,无法挽留---无论是所谓好的,还是所谓坏的。

  

10

主题

-10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楼主| 双鱼双鱼 发表于 2015-4-25 07: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5.八宝菜

  进了腊月,天真正开始冷了,也因为这样,才有了年味了。每到这时候,各家就开始早早准备过年的好吃东西了。这其中第一样的,也是最麻烦的,就数八宝菜。哪八宝啊??江城人自小就知道,白萝卜,红萝卜,木耳,金针,黄豆,千张,咸菜,干子。谁小时候没有过帮妈妈刨萝卜丝晒萝卜丝,切咸菜丝百叶丝干子丝,和泡发木耳金针菜的光荣经历呢??

  外地没听说过这么复杂的什锦素菜的,费这个劲干嘛呢??小时候怎么吃肉都吃不够的时候,也这么想,有那时间,多炸点肉圆子,煮点红烧肉红烧鸡红烧鱼的多好??现在可体会到这道菜的好了,任你前一天上一顿吃得多油多倒了胃口,来上碗滚热的稀饭或者烫饭,就着一小碟八宝菜,吸溜溜吃下去,肠胃里马上就和谐了,暖洋洋气流涌动,再严重的积滞都能给消解了。这一想,就觉得有点蹊跷,这道菜明明该是旧时大富之家过年吃饱了撑的时候来消食去滞的妙方,怎么就流传到民间成了家家过年必备的家常年菜了呢??你一个住茅草棚子的,开油锅的油都买不起,消的什么滞呢??

  这样的一说,就未免有点小瞧了这道菜了。过年讲的是什么??两个词,讲究,麻烦。没那么多规矩,就少了敬畏之心,过节的庄严感就荡然无存,岂不是成了老古董口中的无父无君之人了??你都不尊重春节,你能指望春节能给你多少乐子呢??再说麻烦,生命在于折腾啊,不善于折腾的人是没有生活乐趣的人,出于折腾目的的劳动,尤其是年前年后的那些手工劳动,才蕴含了最多的居家过日子的乐趣。制造麻烦,然后再来解决麻烦,是江城人民在吃的方面,尤其是过年的吃的方面,一贯严格遵守的原则。想做个受人尊重的人,没点原则可不行。

  

10

主题

-10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楼主| 双鱼双鱼 发表于 2015-4-25 07: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穷人也得过年。买肉可是件高消费的事情,就搞个斤把斤的,能折腾多少花样呢??没办法,只好借预备八宝菜的过程,来发泄一下积蓄了小半个冬天的那股子劲道来啊。都是玩素的,除了木耳,别的都便宜,比手艺比耐心比态度,谁怕谁啊??所以往往穷家的八宝菜,那精致程度,那口感,还都有点特别的好。真厉害的,或许能靠干子黄豆这些高蛋白的原料,整出来点肉味的也不一定。

  冬至萝卜赛人参,此时正是白萝卜最为肥腴甜美的时候。用刨子细细刨成丝,一捧捧手对手下力挤压干汁水,然后一起堆到铁锅中,烧热了小火翻炒。随着厨房里水汽蒸腾,慢慢锅里的嗞啦啦的声音消停了,只剩锅铲刮擦锅底的哗哗声。等胳膊变得酸疼沉重的时候,就差不多了,最后萝卜丝出干了水分,萎缩成干瘪的细丝,微微焦黄。关火摊凉,就该到下一步了。红萝卜丝也得一样地刨丝炒干。逢天气帮忙,大太阳暖洋洋的日子,就得找地方,将炒干的两种萝卜丝分开薄薄摊开了晒干,得晒上两三次后才确保干透了。腊月中下旬,阳光灿烂的日子,满街满巷都是盛在竹匾中或摊在报纸上红白两色的萝卜丝,在窗台,街沿,院子里,或门前的石阶上。不知情的外地人会以为那是某种江城特产的中药材吧。

  干子和千张,加上多叶少梗的咸菜,简单洗了,粗细适中切成丝。黄豆隔夜用清水发好。木耳和金针提前两三个小时泡好洗干净,摘去硬蒂,沥干水。这样原料就齐了。炒八宝菜是没什么技手术含量的,只要力气和时间就行。要用最大的炒锅,八样料加好,多的是红白萝卜丝,黄豆,少的是木耳金针这两个贵的。一混合,就知道这一锅的体积惊人,要混匀的话,非得下大力气不可。稍微加点油,撂煤炉上边加热边需要用力翻炒了。这一炒,就得左抄右抄,上下翻飞,炒得天昏地暗。等到红白黄黑种种颜色混匀了,掌勺的也该累得口吐白沫了。赶紧的,关了火,丢下锅铲,找个板凳坐下喝口茶,揉揉这酸痛酸痛的胳膊先。


  

1

主题

-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弋矢汀 发表于 2015-4-25 07: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笔,继续。
  请关注我的原创连载小说《生机》,并给予指正,谢谢!!

34

主题

-34

回帖

3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2
大安山人 发表于 2015-4-25 07: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安庆的吗??

10

主题

-10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楼主| 双鱼双鱼 发表于 2015-4-25 07: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10

主题

-10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楼主| 双鱼双鱼 发表于 2015-4-25 07: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6.下二街,我的该

  我出生,和成长的那条街,叫做下二该。我的该,确实有点二。地处老城区中心地带,它却不是一条商业街,每逢周日,四周围沸繁喧天,这里却不动声色,无动于衷。

  这条街东边过了十字路口,就是著名商业街中二该,十字路口相垂直的南北走向的,则是全江城最繁华人气最旺的中山路---江城人对商铺的最高评价,狗屎都能卖得出去,指的就是这里。与下二该平行的,北边是新芜路,同样也可以卖卖狗屎;南边呢,就是青弋江边的,威名遍及徽州的批发一条街,长该。如果评选以商业而兴起的江城的五大商业街,这四条街道肯定全部入选,必须的。

  而下二该的西边尽头,是一条垂直相交的小街,陡门巷。在八十九十年代的一段时间里,这里是周边地区某些不法分子的心中圣地:皖南假烟走私烟批发中心兼物流中心。

  所以在商业人士看来,下二该简直就是市中心一根不尴不尬的盲肠,必欲除之而后快。

  但是一个城市,即使是商业城市,并不是只需要商业区,购物街,城市还需要那些街巷,给她的人民居住,散步,谈情说爱,喝茶,晒被子,摆地摊,就象人体除了消化系统,还需要骨骼,心肺,血管,五官,红细胞,和盲肠。而象下二该这样的不知名的小街小巷,就是城市的血管,居住于其中的小市民们,就是城市的血液,他们将商业所带来的营养转运到城市的四处,从而滋养了城市,而又从四面八方带来了风和氧气,保持了商业的绵延的呼吸,从不衰竭的活力。

10

主题

-10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楼主| 双鱼双鱼 发表于 2015-4-25 08: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街口处是大街道转入次一级街巷所惯见的喇叭口。由中山路右转进入,靠北的右侧凤凰理发室外墙的弧线外还有一段短短栏杆,分开行人和马路,接下来就是卖酒酿元宵老头的摊子,永远热气腾腾。靠南的左侧,一道半圆的浅坡搭上通向中山桥的大上坡主路,这大拐弯的转角就是家粮油店,管着周边大片区域居民的大米面粉菜油。店里最奇特的规矩,是付了钞票米票,米要到大门左手外的窗口去接,窗下一个半开口不锈钢导槽,里外问答一个来回确认米口袋套紧了,哗啦啦一阵清脆的响声,米粒活蹦乱跳地就滑出来顺溜溜进了口袋,接的人凝神静气地拽紧口袋,深怕一松手漏了米犯下大错。油也要票,由一台人力泵从大油桶中压出来,营业员技手术娴熟,蹭蹭蹭几下就停,末了油表指针总是准确地落在某条整数格子上。

  附近半大小子们最自豪的事,就是帮大人买了米,负责把这二三十斤重重的一袋扛回家,一路腰板挺直,严肃地跟所有迎面过来的熟人轻点下巴打招呼。小时候还老要换肩膀,到了高中个子快赶上父亲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一口气赶回家了。

  粮油店斜对面,是家邋遢的饭店。招牌,门板门框,屋顶墙面桌面板凳,几乎每一样都是可疑的黑乎乎油腻腻,不知是灰垢,煤末子还是油烟,也许是几样都有。我在饭点经过的时候,次次都听到里面响亮的“咣咣咣”的炒菜声,炒肉片炒猪肝的油烟里常混着青蒜粒的劲香。光线昏暗的厅堂里,坐着几个出差干部或销售员模样的人,吃着炒菜扒着饭,有时候一群人还喝着酒吆五喝六,十分让人羡慕。门外不远处,却是蹲着坐着啃着大馒的农村人,有的干脆就是乞丐,吃得干了,胆怯地站门口问饭店讨完水喝。人家一般都不搭腔,懒洋洋或者凶巴巴舀一勺水,转身又忙去了。

  中午时分,这喇叭型街口极其拥挤喧闹。拉板车的,做小生意的,进城逛街的,要饭的和各种可疑的衣衫褴褛的人,不知为什么都喜欢挤在这里糊弄一顿午饭。人多就好做生意,粮油店前便总有几家面摊,下馄饨下面忙得手不停,还有卖油炸臭干子腰子饼的老太太,卖水果的三轮车,哪里有空档就把摊子摆哪里,没多久就把整个路口全堵上了。惹得推着自行车进出的下二街居民们心头火起,骂骂咧咧地奋勇开着道艰难前行。

  

10

主题

-10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楼主| 双鱼双鱼 发表于 2015-4-25 08: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侧由饭店和粮油店朝里,腊月里各家门前会摆出七八家烙春卷皮的摊子。一个小炭火炉子,顶上装一块方形或圆形的光滑铁质平板,一个人坐在炉子后的小板凳上边做边卖。炉边一个脸盆或桶里,面粉加水和好的面浆稀稠刚合适,这人一手粘着面浆,不停一提一沉不让面浆垂落下来,上一块皮子烙好拿走,就势把面浆在铁板上摊一个尺寸刚好的圆形出来,赶紧提起,数秒后皮子半熟成了形,另一只手赶紧撬起边,拎起翻个面,稍微贴一下就拎起,算是完成了一块了。十几分钟后,炉子另一边衬着块半干毛巾的盘子或篮子里的春卷皮就整整齐齐堆了竖起的巴掌那么高了。这时候来了个顾客,问了价,也不还价,报了个数称好就走了。皮子堆下去一大截,摊主赶紧又忙活起来。若是暂时没人来买,这人可就能稍微谢谢,放松一下那个长时间悬空的提面浆的胳膊了。

  江城的春卷皮,下二街口头的最有名,也最好。年里包了金针白菜肉丝馅,酒席中现炸得金黄,外皮热香崩脆,内芯鲜美香浓,稍微沾点香醋,极好味。若是学了上海流传过来的做法,裹了豆沙馅炸,也是上等甜点。只是吃来容易饱肚子,宴席半中吃了两三个,余下的美味就只好扪腹兴叹,悔不当初了。

  这些做春卷皮的人家多数头脑也灵活,腊月以外的其它时间里,便有人做起来假烟走私烟生意。烟贩子骑着空自行车鬼鬼祟祟而来,进入窗帘蒙得严严实实的屋内,片刻后抱着一箱烟出来,警觉地两下里张望一下,又骑着车鬼鬼祟祟而去。比起寺码头那条多数时间不见阳光的路,下二街口头明亮的光线肯定让交易双方都要更加心虚一些。